第B13版:人间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小人物理由与大作品《扬眉剑出鞘》
· 夫唱妇随,爱心成就中国“欢笑大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1 月 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小人物理由与大作品《扬眉剑出鞘》
  1978年6月11日,《人民日报》转载了《新体育》杂志上理由的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随后,新华社全文转发。全国及各省市的大小报纸几乎也都刊载了此文。一夜之间,理由和《扬眉剑出鞘》的主人公栾菊杰一样,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这样的文坛盛事在当时几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最先找的是林斤澜

  1978年春天,中国女子击剑名将栾菊杰,在第二十九届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上荣获花剑个人亚军,震撼了整个中国甚至亚洲。那时中国与亚洲的击剑运动水平十分落后,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栾菊杰能够获得亚军,实属不易。

  当时,傅溪鹏在《新体育》杂志竞赛组当记者、编辑,任组长,负责竞赛项目的报道业务。栾菊杰回国时,《新体育》杂志主编郝克强和副主编黄冈指示傅溪鹏前去采写一篇栾菊杰的人物通讯。“能不能请一位作家去采写?”傅溪鹏向主编建议。因为傅溪鹏那时正在采写在京举办的羽毛球国际友谊赛,时间紧张,抽不开身;而且,那时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刚在《人民文学》发表不久,震动了文学界,报告文学这个文体正在悄悄崛起。“那样,文章会更精彩,更有可读性……”

  “可以考虑。那么,请哪位作家呢?”郝主编和黄副主编问傅溪鹏。

  “我去联络,再向领导汇报。”

  傅溪鹏立即赶到《北京文学》编辑部。《北京文学》编辑部向傅溪鹏推荐了著名老作家林斤澜。傅溪鹏上门拜访了林先生。林先生虽热情,但却一再表示自己创作任务太重,无法承担,傅溪鹏也觉得他身体不好,好像对体育运动兴趣不高。再一细想,他的小说题材多与体育行业相去较远……因此,只好放弃这个设想。

  理由不请自到

  傅溪鹏再次到《北京文学》求助。编辑部的同志们与傅溪鹏一起议论了不少时间,也向他推荐过数位作家,可经过仔细研究,均不合适。当时,傅溪鹏已觉得没有指望了,正欲起身离开编辑部。突然,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身材匀称相貌堂堂的中年男子。

  “理由?!怎么没想到他?”编辑部的同志们惊喜,当即向傅溪鹏介绍道:“理由搞过航模,热爱体育运动。而且正当年,应该是合适人选。”

  “唔!”理由的出现,的确使傅溪鹏眼睛一亮。

  与理由进行了简短的接触,他的热情从容让傅溪鹏甚为欣赏。理由不但挺拔帅气,而且文质彬彬,言辞精彩,甚有才气。傅溪鹏内心似乎涌上一种预感:上帝为我们派来一位天才,能够为我们写出好文章。

  理由十分爽快地答应了傅溪鹏的邀请。大家商谈了具体合作事宜,高兴地道别。

  热爱体育的文化馆创作员

  主编郝克强与副主编黄冈对理由十分满意。

  理由当时是北京市丰台区文化馆的专业创作员,是一位很有潜力的青年作家。理由出身于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非常喜欢读书,喜爱文学,青少年时期就开始练习写文章。他上中学时,住家离北京图书馆很近,一有空就跑去那里看书,看小说、诗歌、散文,古典的、现代的、翻译的;不光看,还喜欢背诵其中一些章节段落。后来他又爱上了科学技术活动,迷得如醉如痴。他出版的第一本小册子是《纸模型飞机》。他兴趣广泛,精力旺盛,不但喜欢文学和科技,还喜欢音乐、美术和多项体育活动。这段经历对他开阔知识眼界,丰富生活积累,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年困难时期,他二十出头就根据自己的读书计划,系统地阅读了建国以来出版的短篇小说选和散文特写选,每每读到深夜,边阅读边做笔记。

  “文革”中,他抱着“闹中求静”的想法,尽力使自己超脱纷争,不愿无谓地让宝贵的青春时光白白流失。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欧美作家的作品,他最喜欢的作家是欧·亨利、莫泊桑、司汤达、杰克·伦敦和托尔斯泰。在他后来发表的短篇小说中,可以看出“欧·亨利式结尾”的影响。此外,他也热爱中国的古典文学,贪婪地阅读了不少唐宋传奇和明、清的大量小说,在他后来发表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方面的语言功底。这一切,都为他形成自己的报告文学写作风格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如果有人以为报告文学作家和记者的工作,仅仅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那就错了。在采写文章时,他们付出的绝不仅仅是脑力的艰辛和疲累。理由常说:“大量的劳作在稿纸之外……”

  在自己的创作中,理由总结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创作体会。他说:

  “采写人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人物的个性出发,而不能从某种概念出发。”

  “常常是这样的:为了采写一位真实人物,你得拉出一张和这个人物有关的长长名单,有时干脆从茫然中去发现线索。六分跑,三分想,到落笔时也许只剩下一分的功夫。就这样,或迎风雨冒暴雪,或头顶烈日,在大街小巷里穿梭奔波,风餐露宿,有时还得奔赴千里之遥的外地……”

  “扬眉剑出鞘”为文章增色

  栾菊杰回国在北京逗留期间,傅溪鹏曾与她匆匆见过一面,打招呼要采访她后,她便回南京了。她是江苏省击剑队主将。

  1978年春夏交替之际,理由以《新体育》特约记者的身份,出发前去南京采访栾菊杰。

  南下的列车上,他在专注地阅读随身带去的有关击剑知识的书籍之余,偶尔翻开一本《世界文学》,立即被其中一篇名叫《象棋的故事》的小说吸引住。那是西欧作家茨威格的作品,写一位象棋大师的传奇经历,情节曲折,主题深刻,其中对棋艺的精湛描写和独到议论令他惊叹。

  “太好了!”他兴奋地在心里说,“写得真到家!”这篇作品对他即将接触击剑题材给予了哲理上的启示。

  整个采访过程中,他一直抱着一种谦恭的态度,用他的话来说:“我第一次接触体育题材,感到陌生而怯懦……”他勤奋地用了五分之四的时间“打外围战”,访问了省体委领导、教练员、运动员、体育医生和小栾的父母等人。

  小栾的训练很紧张,其他活动也早已安排满了,刚刚到来的理由很难“插足”进去采访。当时,先来的一位画家正在画小栾的画像。理由灵机一动,便去和画家商量,想利用小栾当模特儿时进行采访。画家正愁着小栾闷坐无事,表情单一,乐得合作,好捕捉小栾在交谈中丰富的表情神态,更为理想。

  理由就是这样一位随机应变、灵感丰富、脑筋灵活的作家。为了弄懂击剑常识,理由与一位教练一起坐在宿舍里的两张单人床上,执剑比划对刺,解读每一剑的动作与含义,明白了什么叫“转移交差刺”等等击剑常识……

  理由艰辛深入的采访和虚心仔细的多方请教,使他掌握了栾菊杰在马德里赛场上的许多原始记录及现场场景与感受。这对他的创作成功,无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理由离京时,《新体育》杂志给他的任务是写一篇六千多字的大通讯。这对当时的报刊来说,已是大文章了。可他到南京采访后,深感内容太丰富,写篇大通讯,太受限制,便给杂志社打电话,请求扩大篇幅。

  此时,正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上呈的“简报”引起党和国家领导的重视,指示要大力宣传栾菊杰。此时,中国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百废待兴……栾菊杰为中国扬眉吐气,带来了这么大的喜讯,应该大力宣传,弘扬民族正气。

  《新体育》杂志领导立即同意理由的请求,让他放开篇幅去写,并同时派编辑部评论组组长张荣泉立即赶到南京,配写评论文章。

  春意盎然鲜花怒放的5月,理由回京,完成佳作《扬眉剑出鞘》。

  编辑部同志们读后拍案叫好……

  傅溪鹏带着编辑部的意见,前往永安门外一处简朴会所,会见了理由。彼此又进行了一次深谈,傅溪鹏更进一步了解了他的一些创作意图与构思。

  他巧妙而寓意深远地借用了1976年清明节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控诉“四人帮”的“四五运动”中的革命诗抄里的一句:“扬眉剑出鞘”,作为描写栾菊杰为国争光事迹的这篇文章的题目,极为准确、生动,深沉豪迈地抒发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文章的题目,如同眼睛、窗口,有时也是文章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凝练……

  作家喊出了中华民族豪迈、倔强、刚毅的心声。

  (原文为第一人称,经编辑整理,现为第三人称。)

  傅溪鹏 文(摘自《报告文学》)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