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色,戒》·逸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揭秘张爱玲与南京的不了情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0 月 3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揭秘张爱玲与南京的不了情缘
图为“小姐楼”

  “烟水苍茫的玄武湖,清凉山上荒凉残破的石阶,莴苣圆子和素烧鹅,木讷被动的南京人……”这是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中描写南京的字句,《半生缘》也是她作品中唯一将故事情节放在南京的。张爱玲小说的场景多以上海和香港为主,但她与南京却有着无法割断的渊源。她的祖宅,也就是李鸿章女儿(张爱玲的祖母)的那座“小姐楼”,就在现在的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内;在她童年时代,六朝古都的沧桑曾是保姆口中的传奇故事,也是她挥之不去的想象。在她的笔下,南京是“小户人家,非常明丽富足”。记者昨日走访了李鸿章祠堂和“小姐楼”,这两个和张爱玲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地方。时过境迁,前者破旧不堪,后者已经成了“老年之家”,让人实在无法和张爱玲笔下的“明丽富足”联系起来。本版撰文 快报记者 史丽君

  摄影 快报记者 唐伟超

  张爱玲与南京

  曾外祖父李鸿章的祠堂在四条巷

  外界对张爱玲才气的议论,往往让人忽视了她出自于“名门之后”。她也很少“显摆”显赫的家世,但翻看任何一本张爱玲的传记,第一页一定有这么一句:“系晚清名人李鸿章之后。”

  李鸿章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这位在晚清执掌大权多年的历史名人,千秋功过盖棺而未论定。关于他的争议之多,要远胜于他这位和他未曾谋面的后辈。张爱玲的豪门出身,是从娘胎里就注定了的,并且永远是她的一个符号。

  张爱玲与南京最早的渊源要属始建于1901年的“李鸿章祠堂”了。位于四条巷的李公祠,占地10000平方米左右,是由慈禧在李鸿章病逝后拨银上万两、历时一年建成的。不过,这个曾经包括三进大殿、一座照壁、48间厢房的庞大建筑群,早已没有了昔日的气派。记者在偌大的祠堂内转了几圈,遭遇过火灾的古建筑破败不堪,其中仅有一座大殿保存完整,屋顶上长满了瓦花,但已成了一家卖字画的单位用房。走进大殿,正中央挂着李鸿章的画像,画像前的香火早已灰飞烟灭。

  祖父母联姻的“小姐楼”在白下路

  张爱玲晚年写的《对照记》共收照片54幅,大多是张爱玲自己的个人照片以及她与家人朋友的合照,除此之外,最多的就是她祖父母的照片。张爱玲在书中说:“……满目荒凉,只有我祖父母的姻缘色彩鲜明,给了我很大的满足,所以在这里占掉不合比例的篇幅。”而这给了张爱玲很大满足的她祖父母的姻缘,恰是发生并绵延在南京。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廷清流派的代表人物,官居清廷御史时,曾经攻击李鸿章议和。中法战争爆发后,他力主抗击法军,结果在福建马尾被法军打败,大雨中头顶一只铜脸盆才得以逃脱。据《清史稿》记载,“李鸿章不念旧恶,以女妻之”,原因有可能是为了延揽人才,也可能是张佩纶得到了其女儿的垂青。后来,张佩纶为了迎娶李鸿章千金,不惜重金买下了江南提督张云翼所建的张侯府,两人便入住其中。据说当时的建筑主要有三幢,呈品字形分布,南侧一幢似为主楼,东西两楼各连着一个花园。张佩纶还特别将东楼命名为“绣花楼”,专为李氏居住,后人习惯称之为“小姐楼”。光阴荏苒,如今位于白下路的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占据了张侯府,昔日张爱玲祖父母的爱巢也只独独剩下了“小姐楼”。

  记者来到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内,颇费周折地寻找到了“隐居”在钢筋丛林中的“小姐楼”。红色砖头砌成的封闭回廊式老楼,别致典雅,青砖砌成的立柱围绕着小楼均匀分布,青红砖相间勾勒出所有门窗的线条。斑驳的墙体显示出岁月的风霜,砖墙已经很疏松了,手指一碰就一层层剥落。二楼的通道被闸门牢牢锁住,挂上了“老年之家”的牌子。推开一楼大厅的红色大门,这里已经成了乒乓球练习室。

  《对照记》中,张爱玲也有对“小姐楼”的描述:“……我祖母的婚姻要算是美满的了,在南京盖了大花园偕隐,诗酒风流……”“我姑姑对于过去就只留恋那园子。她记得一听说桃花或者杏花开了,她母亲就扶着女佣的肩膀去看……”在南京的这所带花园的大房子里,张佩纶夫妇不但合写了一本食谱,而且还合著了一本武侠小说,真正是“诗酒风流”了。最终,张佩纶50多岁就因肝病去世,张爱玲的祖母便一直在南京的这所房子里孀居,直到47岁去世。

  父亲出生于南京,是个公子哥

  对于显赫的家世以及后来的家道中落,生于上海的张爱玲最初是在幼时通过女佣的口了解到的。有记载说,张爱玲并没有在南京生活过,但是对南京却有一种奇异的兴趣。她幼时家中有两位南京佣人,是夫妻,家里开了个杂货铺,常带张爱玲去玩,顺便照顾他们家的生意。因此张爱玲说:“对南京的小户人家一直有一种与事实不符的明丽富足的感觉。”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就出生在南京的这所张侯府内,并在这里迎娶了张爱玲的生母黄逸梵。黄逸梵也是门庭显赫,她的祖父黄翼升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通常称军门黄翼升。黄翼升到南京任职后,曾将西侧厅改建为生祠,以炫耀其战功。皇帝命人查办此事时,李鸿章曾为其庇护(黄翼升本来就是李鸿章的部下)。李鸿章的外孙迎娶黄军门的孙女,当初想必也很是轰动的。但祖父母美满的姻缘没能在后代身上延续。张爱玲说:“我母亲还有时候讲她自己家从前的事,但是她憎恨我们家。当初说媒的时候都是为了门第葬送了她一生。”黄逸梵虽然生于大家庭,但却是小妾所生,父母又早逝,因此童年并不幸福。她缠过脚,又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20年代出国留洋,学过油画,跟徐悲鸿、蒋碧微等都熟识,欧风美雨,她已经是一个新派的女性,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夏志清曾说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子。但新旧交替时代的女子往往命运多舛,嫁给了张廷重这个公子哥儿,接受了新思想的她自然无法容忍他吸食鸦片、嫖妓、娶姨太太,最终婚姻破裂,她本人孤苦地死在异国他乡。家庭的不幸,自然给女儿张爱玲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但张爱玲的命运,她的作品都与南京的祖宅隐隐相连。

  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曾在南京任汪伪宣传部次长时(胡兰成那时住在鼓楼三条巷21号),特地去看过张爱玲的祖宅,并写入《今生今世》:“张家在南京的老宅,我专为去踏看过,一边是洋房,做过立法院,已遭兵燹,正宅则是旧式建筑,完全成了瓦砾之场,废池颓垣,唯剩月洞门与柱础阶砌,尚可想见当年花厅亭榭之迹。我告诉爱玲,爱玲却没有怀古之思,她给我看祖母的一只镯子,还有李鸿章出使西洋得来的小玩意金蝉金象,当年他给女儿的这些东西,连同祖母为女儿时的照片,在爱玲这里就都解脱了兴亡沧桑。”

  这些坊间的故事

  让张爱玲与南京贴得更紧

  坊间流传张爱玲与南京的故事

  要弄清楚张爱玲是否来过南京,来过南京几次,还真是一件困难的事。著名张爱玲研究者陈子善“无情”地告诉记者,张爱玲与南京的关系在“张学界”是忽略不计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张爱玲的确来过南京。要不然,她怎么能在《半生缘》中写出南京的玄武湖和清凉山?而记者了解到,张爱玲与南京的渊源坊间有很多说法,有的说她曾与在南京工作的胡兰成住在石婆婆巷20号;有的说,她曾在鸡鸣寺求签;有的说,她曾为《红楼梦》寻梦南京;还有的将这些串起来,说她三度或四度游金陵……关于她来南京种种流传的故事,就像她的人和作品一样———美丽而哀伤。

  说法一:求签鸡鸣寺

  1907年,张佩纶于南京辞世,家道渐中落。据传,儿时常听父母提起南京的张爱玲,对昔日名门贵族的生活充满了探究兴趣。1939年4月,她征得父亲和后母孙用蕃的允准,由堂兄张嘉仪陪着来到南京。那时,南京沦于日寇铁蹄下,市井冷清,百业凋敝。她徘徊流连于自家旧宅外,张府大门口挂着的汪伪“中央政讲班”牌子和把门的军警,令她心境黯然。

  她与堂兄去三条巷拜谒了曾外祖父李鸿章与另一祖上黄翼升的祠堂,也倍感惆怅。张爱玲心境压抑而凄惶,不由暗吟起古诗:六朝繁华春去也,天上人间……

  在南京小住期间,张爱玲游览了神往已久的莫愁湖、明孝陵、中山陵。她虽不讲迷信,但听表姨妈说鸡鸣寺的法签很是灵验,心生好奇,于是,单身一人坐上黄包车去了鸡鸣寺。

  战乱年头,寺内的香火居然还兴旺,求签处排成了长队。轮上她时,抽出一中下签,上云:“花无百日红艳,富贵难久相伴,易为盛名所累,晚境尘世飘零。”

  她掏了些零钱给掌签的和尚,再获一签,竟是下下签。那和尚见张爱玲脸色阴郁,好心地又让她补抽一签,竟得喜庆吉祥的上上签!但张爱玲心绪已乱,匆匆出寺门下山了。

  说法二:为写《红楼梦魇》来宁

  张爱玲是个《红楼梦》迷,对这部千古名著下过不少研读功夫。为此,1944年秋,张爱玲曾来到南京,还住了一段时间。她去雨花台、石头城、清凉山、随园等地作实地考察后,越发不赞成蔡元培等红学家的“索隐”之说,而倾向于“曹雪芹的这部名著,部分述说了兴衰家世”。

  在南京期间,张爱玲除了寻幽访胜,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城南几家古旧书店。为使自己写好《红楼梦魇》这本书,她精心选购了两大箱的古旧书。

  一天,她在三山街一书店看中了寄售的清道光初年刊刻的一部《石头记》,很想买下来,可是定价很高,身上带的钱又不够,她只得先下定金,讲定次日来购书。当她再次来到店里,巧遇寄售书的主人李先生也在场。他是城南一书香名门后人,因家道败落,生计日艰,才被迫出售这祖传古版书的。李先生得知面前穿黑色旗袍的青年女性竟是仰慕已久的张爱玲,激动中慨然提出将书价减半,令张爱玲很感动。

  位于南京城西龙蟠里的国学图书馆(现南京图书馆古籍特藏部)因藏有数十万册古籍善本而闻名海内外,张爱玲对该馆慕名已久。这次来到南京,她特地坐上黄包车直奔龙蟠里国学图书馆。进入国学图书馆,张爱玲无意中发现民国6年(1917年)由金陵书庄刊印的一套《石头记》中,有几种眉批和注释是她未读过的,遂提出借阅3天,获得馆里同意。

  正要离开时,一穿长袍的瘦弱男子主动上前搭话。男子的谈吐令张爱玲一震,原来,他不仅说出此书的版本特点、出版年月和3个注释者的真名及身份,还评说了此版本与《红楼梦》几种版本的优劣。

  交谈中,张爱玲方知其姓方名静之,是方苞后裔。方先生读过中央大学,抗战前当过南京市政府粮食局职员。

  南京沦陷后,他为养家糊口曾供职于汪伪机关,后来被人举报暗通江北的新四军抗日游击队,遭受了日军宪兵队拷打、关押。他见到张爱玲时正值失业。

  他只对张爱玲喜爱《红楼梦》这一点感兴趣,并不多问她的情况。方静之吸着劣质烟,大段背诵了他欣赏的《红楼梦》中的几段章节,抑扬顿挫,字字准确清晰,令一向恃才自负的张爱玲连连点头,又为他的穷困落魄而心生同情。分手时,张爱玲取出一些钱,说是给方的孩子买点吃食,他却不肯收下。

  回上海后,张爱玲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偶遇李先生和方先生的事,称道南京民风淳厚,南京人厚道,有文化品位。

  说法三:为援助胡兰成“弃爱”

  据传,1947年秋张爱玲曾秘密地来过南京一次。那时,她已与胡兰成“情断义绝”,不愿再往来,而隐姓埋名在浙江温州家乡教书的胡兰成却情义未绝,给张爱玲写去过三封信,诉说旧情,张爱玲仍不为所动。

  后来,胡兰成在汉口的医院“勾搭”上漂亮年轻女护士裘玉洁。两人同居了几个月后,裘玉洁被胡兰成带往安庆、南京东躲西藏。

  谁知,已堕胎一次的裘玉洁再次怀孕后,胡兰成却将她丢弃在南京下关商埠街一家旅馆里,自己借口筹钱去了上海并经上海南下逃亡温州。

  张爱玲得知此事后着实气愤,很同情裘玉洁的不幸遭遇。心地善良的她为此事几夜未眠,考虑再三,她打算帮助裘玉洁一次。

  于是,她带了一笔钱悄悄地从上海来到南京,托亲友四处打听裘玉洁的下落。

  几经周折,才打听到当时走投无路的裘玉洁,幸亏得到湖北同乡会副会长的慨然相助。在产下一个男婴后,裘玉洁忍痛把孩子送给了南京城南一户殷实人家。

  之后,她便含悲返回武汉,结束了这段恶梦……张爱玲扑了个空,几天后只好怏怏回沪。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