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摆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一本家谱与两本尚未出版的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0 月 2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一本家谱与两本尚未出版的书
李光霖

  去年,李光霖自费印制了名片,因为已经退休,目前没有任何职位,他给自己的头衔只有四个字———教育世家。说李光霖出身教育世家一点不为过,他本人当过老师,他的祖父做过私塾先生,他那中了举的曾祖更是不折不扣的教书先生。把李家人一辈一辈往上数,盛唐时期的李白,他虽然没有做过老师,但是他的诗歌却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

  科举考试改变曾祖的命运

  清朝同治年间,农历八月,空气澄明、桂花飘香。南京最美的季节已经来了,来自六合的李廷珠却无心欣赏,他端坐船上,内心激动不安。过了一会,等船过了江,他和船上的其他考生就要一起赶往贡院,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如果考中,荣华富贵指日可待;如果不中,他只得回家继续准备。

  在李廷珠赶考之前,家乡已经盛传一种说法:来接考生的船中,有一艘是专用来装鬼的,这鬼可以试出考生的品德。对此,李廷珠不以为然,作为一个读书人,他根本不信这一套。进了考场之后,李廷珠和其他考生一样,被关在一个小屋子里,第一场考试要连考三天,三天之内,不得离开这间屋子。李廷珠考得异常艰苦,也有的考生坚持不下来,中途就退场了。

  幸运的是,这一次,李廷珠考中了。喜报传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乡邻和亲戚听说后,都纷纷赶来,李廷珠的父亲光酒席就摆了三四十桌。

  中举之后不久,李廷珠的文采被省里的大官看中,他们聘请李廷珠来南京城,专门教他们的子弟读书,李廷珠开始有机会进入达官贵人的府第。

  “我家是教育世家”

  受父亲的影响,李廷珠的儿子李金洲从小就爱好读书,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功名,但是十年寒窗成文人,子承父业,19岁时,他也成了一位教书先生。

  李金洲是李光霖的祖父,小时候,李光霖跟着祖父学习。虽然文章的意思当时未必能懂,但是书读千边,其意自现,李光霖跟着祖父学到了不少东西。后来,他顺利地考取了晓庄师范学院。1951年,师范毕业后,19岁的李光霖成了南京南昌路小学的教师。李光霖在南京城一住就是11年,这期间,他去找过曾祖李廷珠以前教书的地方,但是物是人非,一个世纪都过去了,哪里找得到!!

  南京城虽然好,可是李光霖住得不踏实,因为妻子和孩子一直在六合乡下。1962年,李光霖申请调到了六合,一直到退休。

  “青莲学士居”就指我家

  1983年,女儿顶了李光霖的班,他提前退休回家了。退休的李光霖不甘寂寞,他想理理自家的家史。可惜的是,老家谱在四清运动中被毁了,李光霖只能靠自己的记忆和亲戚的讲述来整理家史了。

  前后忙了6年,李光霖终于把家谱整理出来。妻子郭玉珍用蜡纸刻钢版,印了30本,散发给了本家。

  说起家谱就得说到祖先,李光霖他们这一支尊李松为一世祖。李松23岁之前,一直住在浙江省温州府五马街小河李村,23岁这年,东海发生了大地震。大水冲毁了大片地区,大批灾民逃往异地,李松带着妻子逃到六合瓜埠骆李,此后,他们就在此地繁衍生息,到李光霖已经是第十代。

  李光霖小时候常听父亲和祖父说,他们是李白的后代。退休后,李光霖查了各方面的资料,虽然没有找到可靠的书面依据,但是李光霖坚信,他们就是李白的后代。

  李光霖清楚地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家里就会挂起漂亮的红灯笼,灯笼上有“陇西郡”“青莲堂”的字样,这与李白的身世完全一致。史书记载,李白祖籍陇西,他的家乡在四川绵阳青莲乡,所以李白的号是“青莲居士”。李光霖小时候,农村流行贴门对,李光霖家的门对上是这样写的:“红杏尚书第,青莲学士居”。“红杏尚书第”,指的是,浙江省温州府五马街红杏门第中,有两位李姓祖先曾经官至尚书。李光霖推测他们为官的时间应该是在明清时期。“青莲学士居”当然指的还是老祖宗李白的往事。

  父亲逃过了侵略者的魔掌

  李光霖的父亲李长庚生在清王朝覆亡之时,时运不济,他的学问没做好,当不得老师,只得老老实实务农。有时候,他也把自家田里收的玉米和豆子卖掉,弄点钱作为家用。

  大约在1944年秋天,李长庚到谭洲收了玉米和豆子,收好后,他拉到下蜀去卖。李长庚这天很倒霉,正好遇到鬼子拉夫。鬼子把街两头堵起来,抓了30多人,李长庚就是其中之一。30多人被鬼子关在一个房子里,锁上门,一个鬼子在外面看守。下蜀有几十个大学生,看到屋子里关着人,就问是怎么回事。大学生了解情况后说:“你们跑,我们在外面操练掩护你们。”有一胆子大的人,就立即从窗户爬出去跑了。李长庚是第三个爬上窗户的,头才伸出去,就被鬼子看到了,鬼子一巴掌打来,李长庚一让,又把头缩了回来。正在他焦虑之际,事有凑巧,警报响了,原来美国飞机来轰炸南京的日本军队了,日本看守大为慌乱,李长庚这才逃脱了。

  李光霖常听父亲讲到这段往事,日本占领南京的时候,李光霖虚龄也有5岁了,依稀记得一些事情,他特别恨日本军队的残暴。渐渐长大,常听周围的人谈起日本军队的残暴行为,李光霖的心常常被刺痛。

  李光霖说,他听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收集南京大屠杀中30万遇难同胞的名字,他知道其中8个人的名字。其中一人叫张万全,他被杀害后,好多天家人才得到消息。家人跑去认尸,尸体已腐烂,只从门牙依稀认出是他,就这样把尸体草草埋掉了。

  在李光霖的家乡,大家都知道另外7个遇难同胞的名字。其中一人名叫王国良,死时只有22岁,是六合县南圩区新桥乡人(现属于六合龙袍镇)。1937年农历十一月初十,日本一艘小汽艇开到大河口(大河口距下关近40公里),看到江边有一人撑着小船,他们突然发狂,毫无人性地举枪把这人打死,此人即王国良。新桥乡另有一个姓王的妇女,还有一家五口人,都是被日本人杀害的。

  7年时间写了两本书

  从懂事起,李光霖就一直在思考,日本军队为什么这么残暴?他把这些思考写进了书里,一本叫《六合风土》,另一本叫《遥感》。这两本书的创作,前后花了6年时间,李光霖先是写在草稿纸上,一遍一遍修改,满意之后,才誊抄在一个白纸订成的本子上,两本书抄了厚厚7本。在这两本书里,李光霖还写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李光霖特别欣赏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因为孟非批判丑陋,弘扬善良,这种做法正是李光霖在书里提倡的。

  为了让书有机会出版,不善言辞的李光霖带着7本“书”四处走访,有时候,人家会问:“你住在哪里?把情况简单介绍一下吧!”被问的次数多了,李光霖就自费印制了名片,以备不时之需。李光霖说,只要书能够出版,稿费他分文不要,只希望能以绵薄之力,对社会有所贡献。

  如今,李光霖一边为出书努力,一边还在续写家谱。这回,不能指望妻子帮他刻蜡纸了,因为妻子也是70岁的人了,眼力不好;但是,儿女会帮老爸的,至少会帮他把文字输到电脑里。

  快报记者 白雁/文 路军/摄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