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亲自数一数人身上有多少块骨头吗?想亲眼看一看“五脏六腑”到底长什么样?本周五起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二楼举行的大型人体奥秘科普展,将让您实现这些有点“疯狂”的念头。据主办方介绍,这次展览将展出8件完整的人体塑化标本和160件真人体器官。
不过,这次展览还没开始已经引发了不少争议,有市民质疑说:“把捐来的遗体制作成‘木乃伊’,再收费展出,这合适吗?”
(摄影部有图)
捐来的遗体
被制成“木乃伊”展览
制作一具“干尸”要100万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文化艺术中心二楼的布展现场。一走进门,迎面就看到一具“干尸”坐在那里。它低着头、腰微弯,双手放在一张电脑键盘上。这是一个整个的人体标本,它身上的每一块肌肉和骨骼都毫无遮拦地暴露在人们眼前。这些肌肉有些是条状,有些是块状,摸起来比较有韧性。记者还看到了另外几具以站立、奔跑等姿势摆放的人体标本。
这些“干尸”摸起来,肌肉居然还是有弹性的,颜色也很逼真。据悉,制作一具标本一般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费用一般在80万元到100万元,而价值最高的还要数“人体断层标本”,就是将人体切成一片一片观察各层面的组织结构,高达200万元左右。
据了解,这些标本的展出全是经过“展览者”生前同意捐赠的。标本由大连医院制作,负责巡展的工作人员也大都是学医的。布展时,工作人员要先给这些“标本”鞠一个躬。然后,他们才精心地把这些标本安放到指定的位置。另外还要认认真真给每个“标本”用酒精洗个澡。“虽然标本本身是没有细菌的,但是每次参展,观众都可以用手触摸它们,很可能传播细菌。“洗完澡”之后,工作人员还要再给这些标本穿上一层“衣服”,用一种特制的化学物质涂抹一遍,起到保护作用。
在巡展过程中,也会有展品损坏现象发生,例如昨天记者就看到一具“干尸”的腿部被钢筋固定着,“那是在上次的展览中被观众碰倒在地,‘粉碎性骨折’了,回去‘住院’两年才修好呢!”工作人员说。另外,此前展览中常见的一具中间一分为二的“干尸”这次也未能来宁,据悉也是被损坏后“回炉”修复去了。
烟民黑肺像“岩石”
此次展出的160件人体器官,展示了人体所有肌肉、皮层、肌腱骨骼、神经线及身体的“五脏六腑”等器官。在心脑系统展区,记者见到了几个大小不同的心脏。工作人员说:“最左边那个鸡蛋大小的是儿童的心脏,排在第二位的鹅蛋大小的是青少年的心脏,你手里拿的这个心脏应该是一个成年男性的心脏,所以个头比较大。一般来说,人的心脏的确是跟自己握起的拳头差不多大。”
在展厅中间的长桌上,一片片“木桩”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一个成年男子从头到脚的切片。记者数了数,这个脑部患有肿瘤的“男子”共被切成了43片。在脑部一块两厘米左右的切片上,能够清楚地看到病变的褶皱。“天啊,这哪里是肺啊,又黑又硬,跟岩石一样。看了这个,谁还敢再吸烟啊!”一位在现场帮助布展的保安看到“吸烟者器官病变”展区的黑肺时,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说。
为了突出“教育”的主题,该展览还特设了青春期卫生知识、青少年防毒、禁毒教育;吸烟、吸毒、酗酒者的病变及危害;珍爱生命防止艾滋病教育等展板。
胎儿成长尽收眼底
在本次展览中,还有一些胎儿标本向市民展出。这些标本泡在蓝色的密封玻璃瓶中,最小的胎龄只有35天,只有拇指大小,最大的已经6个月,头发、四肢都已经齐全。胎儿到底是怎样一步步成长的,通过这些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标本,参观者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在这些展品中,还有几例畸形婴儿。其中有一个10个月的男婴头上没有颅骨,凹陷的大脑极其刺眼。讲解员告诉记者,这名婴儿的不幸是由她的母亲吸毒引起的。在另外一个玻璃瓶中,记者还看到一个只有左腿的胎儿,“这是近亲结婚造成的。还有一个四肢短小的婴儿,是由于母亲服用激素药物造成的。”
收费展览,合适吗?
这个展览从2003年起开始巡回举行,至今为止,这些“现代木乃伊”已经跑了50个城市,主办方和出资方都是香港的一个机构,叫“中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发展中心”。
“干尸”来南京展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04年8月曾经在国展中心有过一次人体标本展,但标本的数量和展出规模都没有这次大。虽然主办方一再声称这次展览是“公益性”的,但从实际情况看,仍摆脱不了商业的味道。另外,这种展览行为还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人们捐献遗体是为了科学研究的,这样用来展出合适吗?”昨天,有市民看到有关人体标本展的宣传后表示不满,“这样大规模地展出人体标本,而且还收二三十元的门票,未免对死者太不敬了!”
特别是2004年在南京的那次展览,更受到了国家红十字会的关注。当时的展览现场设置了一个背景墙,上面有各遗体捐献者的登记表,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国家红十字会特地批示,委托南京市红十字会进行了调查。昨天,当时参与这次调查的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总干事罗培根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尚未对遗体捐献的使用进行立法,所以,能否将遗体捐献者的遗体制作成标本进行展览,关键首先要看遗体捐献者本人生前或其亲属是否同意,不应该违反他生前的意志;其次要看这种展览是科普性的还是纯粹商业性的。
见习记者 张淑娟
快报记者 郑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