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民生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200多人“争当”环卫工
· 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可破2万
· 尾气排放不达标别想进新街口
· 灾害天气要来 先给市民发短信
· 钟-特别黑.tif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0 月 24 日 星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200多人“争当”环卫工
记者走进两个环卫世家体味生活艰辛
  昨天,快报联合南京市市容局邀请广大市民当一天环卫工人,倡议得到了广大居民积极响应。一天下来,仅“钟晓敏爱心工作室”接到的报名人数已近百人,加上各区环卫所的报名人数,目前已经有200多人报名争当“城市美容师”。大家不但表达了对环卫工人的关心,同时还想了解他们的生活。记者为此走进了两个“环卫世家”,体味他们的艰辛。

  ■热线报名

  200多热心市民愿“当”环卫工

  “周日请您当一天环卫工”,快报的倡议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支持。截至昨天下午5点,我们接到了近100名读者的电话。

  “我给女儿报个名。”家住白下区的房女士第一个打进热线。她说,女儿今年上高三。“平时只顾学习,其他的事都不关心。让她参加活动,是想让她亲自感受一下环卫工人的辛苦,尊重他们的劳动,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年近60岁的市民苏悌是“钟晓敏爱心工作室”忠实支持者。几天前,“钟晓敏爱心工作室”招募环保志愿者,他就积极报名,热心参与了。

  苏悌告诉记者,他家住秦虹小区,平时一大早就得起床上班。“我再早,都比环卫工人迟。”他感叹,他们真辛苦,然而还是有人边吃东西边扔垃圾。“快报举办的活动很有意义。”他表示,周日他会带着朋友和同事一起去,“共同体验环卫工人的艰辛,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建设绿色美好家园。”

  做餐饮生意的王鹏也报了名。他说,他每天夜里9点开始营业,一直要到凌晨6天才打烊。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能看到街上默默忙碌的环卫工人。“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我很佩服他们。”王鹏说,“与几年前相比,南京的环境好了许多,这得归功于他们。”他希望更过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的人都受到教育,养成不随便丢垃圾和随手捡垃圾的好习惯。

  在南农大读大二的倪亚茹报名是为了了解环卫工人的日常工作,“南京很干净,环卫工人很了不起,我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加上在各个区环卫所报名的读者,目前已经有200多人要“当一天环卫工”。我们欢迎更多读者,加入这项有意义的活动。

  ■环卫世家

  当初,遮住半边脸才敢干活

  采访对象:骆春霞

  采访感触:找对象不容易,多数“自产自销”

  两代人出了5个环卫工

  凌晨4点08分,窗外天还没亮,骆春霞轻手轻脚下了床,生怕吵醒丈夫。匆匆洗漱完毕,她就出门去了。44岁的骆春霞是鼓楼区环卫所中央门分公司的管理员,每天清晨4点半开始,她就要往返于中央门一带,巡查交通干道、公厕、社区、中转站的总体卫生情况。这一行,她从18岁就开始干起了。

  骆春霞生自“环卫世家”,父母退休前都是环卫所的拖粪工,大姐和4哥也都是环卫所的普通工人。骆春霞的父亲骆家银今年85岁,做了一辈子拖粪工,直到1985年退休。骆家银笑着说,一家8口就是靠拖粪换来的菜养活的。“拖得多才能挣得多,基本上我一天要拖50车粪,没办法,我得养8个人。”骆家银说。虽然吃喝不愁了,但是掏粪工的工作在常人眼里总显得不怎么体面。骆家银印象最深的是,孩子们和邻居的孩子互相打闹时,有点小摩擦,邻居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句:“瞧吧,拖大粪那家的孩子又在淘气了。”

  每到此时,骆家银只会打自己的孩子,因为他深知跟别人争辩,也是白搭,别人有偏见就随他去吧。他常告诉孩子:“我和你妈是靠自己的劳动养活一家人的,没什么丢人的。”

  干活遮住半边脸

  1981年骆春霞初中毕业,恰好环卫所招工,她心想父母哥哥姐姐都是做环卫的,于是也就顺理成章地报了名。骆春霞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居民楼里收垃圾,拿着大铁锹将垃圾一铲一铲运上垃圾车,再推到垃圾中转站。

  刚穿上环卫服,年轻的骆春霞很不自在。“我把口罩拉得高高的,低头干活,不敢抬头看身边的人。”骆春霞说,除了戴口罩,她还戴一个大大的帽子,把大半个脸都遮起来,就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认不出她来。刚开始,骆春霞连工资都不好意思领,让爸爸代领。半年后,骆春霞又扫起了马路,一扫就是7年。骆春霞说:“干长了就不害羞了,越干越起劲。1983年,我们还成立了青年突击队,8个人负责中央门一带所有路面,每人4000多米。”

  “辛苦是一方面,最痛苦的是找对象有一点困难。”骆春霞说,她和不少环卫工人是事业编制,工资待遇不算低,但很多人一听是环卫工人,都不太愿意。“没办法,我们一般都是自产自销。”她笑着说,幸亏自己在做环卫工人之前,就遇到了一个知己。

  边刷垃圾桶边吃饭

  1989年,产后的骆春霞调到垃圾中转站工作,“以前清扫路面,灰尘特别重,到了中转站,就是气味重,臭哄哄的。”骆春霞说。

  特别是夏天,垃圾发酵后,气味刺鼻难忍。骆春霞说,刚到中转站,即使戴上厚厚的口罩,也会被臭味熏得发晕。“说来也怪,时间长了,即使不戴口罩,都闻不出来臭味了。有的时候因为忙,没空余时间吃午饭,我就一边刷垃圾桶一边吃饭。”骆春霞说。

  2000年,骆春霞通过考试,获得了鼓楼区环卫所三牌楼分公司管理员一职。虽然每天凌晨就要起床,夜里才能下班,但骆春霞觉得这份工作已经非常轻松了。

  2007年,骆家银的退休工作涨到1480元,生病住院,医疗费还能报销。老人家打心眼里开心:“我家两代环卫工人,工作做得踏踏实实,也活得开开心心。”

  ■环卫世家

  干上这一行

  再没交过朋友

  采访对象:饶崇芝,一家11口人,8人是环卫工。

  感触:扫地20年,没处到一个“朋友”

  (头条 4拦 有图)200多人争当一天环卫工人

  副题副题副题副题副题副题副题副题

  相对于有“编制”的环卫工人,临时环卫工要苦得多,很少有人愿意干。在许府巷却有这么一个“临时环卫工人世家”。这一家有11口人,竟有8人从事环卫工作。

  一家人“承包”建设新村

  1987年,饶崇芝的老伴领着大儿子先到南京干起了环卫工。“我领着其他三个子女也到了南京,最小的闺女才10岁。我们全家向居委会承包了建设新村的清洁工作,一个月180元。”

  全家住在一个沿墙壁搭着的小坯房里,不足十平方米,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但他们很开心。“也算在南京有了个落脚的地方,不用挨风淋雨了。”饶崇芝说。

  承包的工资从180元涨到了300元,又涨到了500元,可也是只够糊口。

  再没有交过朋友

  后来,饶崇芝的四个子女相继长大成家,媳妇和女婿也都做起了环卫工作。二女婿王伦今年35岁,“我是受我爱人影响,当时我的单位不景气,下岗了,她劝我也来做环卫工,我考虑了几天,就干起来了。”王伦说。如今,饶崇芝夫妇看厕所,王伦在建设新村收垃圾,他爱人则在许府巷扫路面。“我每个月500元,我老婆750元,丈母娘看公厕有300元。工资都很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王伦说。自从做起了环卫工,他就再也没有交过朋友,以前的朋友也都很少往来。

  王伦说:“刚穿这身衣服,就像里面有针在戳,混身不自在。总觉得别人看我的眼光不对劲。”王伦是个勤快人,平日看见居民换煤气、搬重物都会搭把手,居民也都客气,买些零食送给王伦的孩子吃。时间久了,王伦和建设新村的居民都熟悉了。

  “这里的居民都很友好,见面都会跟我打招呼,让我感觉很舒心。”王伦说。

  成就:把孩子带进了城市

  “做环卫工人,还是被很多人瞧不起。”王伦说,几天前,一名中年女子带着孩子走在街上,看见正在清扫大街的他,便“教育”小孩:“看看,不好好学习就像他一样,只能扫大街。”中年女子的一席话,让王伦心里真不是滋味。 “我们不扫地,城市能有那么干净的路走吗?”

  尽管这样,王伦和岳父岳母一家人还是乐意干这份工作。因为他的女儿上了工人新村小学,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一开始,我还有很多担心,但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对女儿都很好,女儿很开心。”王伦憨憨地笑着说。

  “来南京20年,没什么特别收获,让我们欣慰的是,把孩子们都带到了南京,几个孙子孙女都在南京上学了。”采访结束时,饶崇芝开心地说:“孩子们的成绩都不错,我希望他们学好知识,将来比我们有出息。”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