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故事
3上一版  
PDF 版
· 杏花村 杜牧遥指南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7 月 2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杏花村 杜牧遥指南京
古凤凰台

凤游寺小学,杏花村的一部分

  昨天起苑城、杏花村、吉祥街、花牌楼、黄天荡等23个南京老地名被南京市地名办推荐重新启用。其中,杏花村这一老地名备受关注。因为,全国目前共有19个杏花村,众多的杏花村皆因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而名噪一时———“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然而关于杏花村的地点,历来都有争议。触摸人们心底那点微妙情绪的,到底是哪个杏花村呢?

  昨天,南京市地方志专家陈济民很肯定地表示,有最新的证据证明,杜牧诗中的“杏花村”,指的就是南京。

  杜牧题诗惹纷争

  今日南京人可曾记得,当年李白在秦淮河畔举杯邀月,通宵达旦,留下了“十斛金陵春”的诗句。在李白生活的唐朝,南京名酒“金陵春”已是倍受青睐了,而出售这种美酒的地方,正是杏花村。

  杏花村位于城西南隅,凤台山、花露岗南侧低丘地带。春秋战国时,此地毗邻长干里闹市区,亦为人烟稠密之地。因为“村中人家多植杏树,间竹成林,春来花开,青旗红树,掩影如画”,故名杏花村。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在三国时期,江南手工业兴盛,丝织作坊和酿造作坊鳞次栉比。到东晋年间,南京人已能手工织造出云锦,酿造出香醇的美酒。南朝刘宋年间,上品佳酿“金陵春”已在全国堪称“一地之长,一方之秀”。晚唐大诗人杜牧,还为此咏出“清朝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七言绝句。

  此诗一出,唱响大江南北,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杏花村亦随诗文而名扬四海。但是由于杜牧没有在诗中留下注脚和暗示,全国竟然相继出现了十九处“杏花村”。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六处,除了南京杏花村之外,还有山西汾阳、山东水泊梁山、安徽贵池、湖北麻城和江苏丰县等处的杏花村。

  杏花还是江南的好

  南京市地方志专家陈济民告诉记者,目前对杜牧此诗的注释中,较多地采用了安徽贵池说,理由是杜牧曾经做过两年池州刺史,此诗是他任职期间于清明出游时感怀而作。但是,陈济民并不赞成这个观点,他表示,在唐朝,贵池到底有没有杏花村这个地方,没有一点文献记载,更不用说杜牧来此的确切记录了。

  主张山西说的人,认为汾阳城北杏花村一向都以产酒出名,所以杜牧去那里喝酒吟诗是顺理成章的。可是,陈济民也不赞同这个观点:“主张这个观点的人,同样提不出证据证明杜牧就一定到过汾阳,而且唐宋年间,该地有没有杏花村都是个问题,更别说杜牧去饮酒了。”

  否定了别家的说法,就能认定杏花村是属于南京的吗?当然这也是要证据的,陈济民先给记者讲述了一段关于南京杏花村的考证。

  和其他杏花村不同,南京的杏花村在历史文献、前人诗作中留下了多处记载。最早有南京杏花村的记载是在宋朝,当时的大诗人杨万里曾慕名到金陵城西凤凰台一游,并赋诗一首:“千年百尺凤凰台,送尽潮回凤不回。白鹭北头江草合,乌衣西面杏花开。”凤凰虽然不见了,但美丽的杏花村景色依旧,令诗人不虚此行。另外,《景定健康志》也曾提及“杏花村”这一地名,说它附近有一处兵营。而且,在元曲的唱词中,南京人也是“昨天去了石头城,今天去了乌衣巷,明天又去杏花村”,显得分外逍遥。

  不过,又有个问题出来了,就算南京早有杏花村了,但杜牧又是什么时候去的呢?

  杜牧畅游金陵,有确切记载的是两次。第一次是大和七年(833年)春,他由宣州赴扬州上任,途经江宁(今南京),在杏花村沽酒买醉,而那首《清明》正是此时所作。他另一次来金陵,则是在848年。

  陈济民表示,杜牧游览南京时,留下了多首名作,包括《泊秦淮》、《江南春》等,《清明》和这两首诗的诗意一脉相传,都是一个系列、同一时期所作,所以《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应该就在南京。

  此外,《金陵历代名胜志》、《首都志》等书,都说杜牧沽酒处,是南京杏花村。“杏花沽酒”,亦是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走过繁华和落寂

  可惜的是,虽然几岁孩童亦知“杏花村”之名,但因为世间的沧桑变化,真正了解它的南京人却寥寥无几。

  一直在潜心研究这段历史的陈济民,向记者描述了杏花村的繁盛之景:过去,这里地傍郊外,与古长干相连,岗峦叠翠,绿水环绕。南唐筑金陵城时,把它圈进城内。因此处风景秀丽,又有美酒可饮,遂成历代文人墨客流连之地。元末,朱元璋率军在此与元军大战,杏花村毁损严重,仅余老杏数株。到了明代,这里又大面积复植杏树,于是又成著名的风景区,人们不仅常结伴来此游玩,有钱人甚至把别墅建到这里。

  可惜,当清军打到南京时,杏花村又遭毁坏。以后,吴敬梓不忍林区被损,又兴工补植100余株,致使杏花村留住了旧日的风采,仍为人们观赏的胜境。至清代晚期,杏花村日渐荒芜,终于荡然无存。这一地名沿用至民国,也终因城市变化而消失。

  这次南京准备恢复一批老地名,杏花村也在其列,于是又勾起了人们对它的关注。

  著名作家叶兆言先生也表示,地名往往能反映一个城市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有必要恢复的老地名应该恢复,但新起地名如果发现有弊端,容易给人造成误解的,也是可以改变,毕竟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快报记者 白玉磊 胡玉梅

  ■实地探访

  寻梦,都市里的“杏花村”

  杜牧笔下的杏花村,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雨后,还有没有“杏花村外酒旗斜,墙里春深树树花”的胜景呢?听说杏花村就“藏”在集庆门附近的花露岗一带,昨天下午,记者到实地进行了探访。

  但,专家所指的杏花村已经变成了两所学校,学校周边密匝匝地挤着挨着传统民居,或一层或两层,而在街坊的谈笑中难觅“杏花沽酒”,甚至连老南京也不知道他们居住的地方曾有一个优雅而响亮的名字:杏花村。

  古凤凰台变成了小学

  南京市地方志专家陈济民告诉记者,杏花村坐落“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古时候,繁盛时候,花开灿烂若云锦。遗憾的是,清朝年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去寻访,杏花村已经变成“民居丛集、烟火万家”和“机抒之声相闻,染练之砧不断”的所在了,边缘上靠近城墙的地方,有着几百棵“开谢无常”的老杏树,见到荒凉景象,吴敬梓还亲手种植了杏树百余株。

  如果吴敬梓看到的老杏树还健在,应当好几百岁了吧?但结果让人有点失望,记者不仅没找到老杏树,当地市民也不记得这一带曾经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名字了。在凤游寺小学门口,一位大妈听记者打探杏花村,便摇起了头,“杏花村?我没听说呀。我从小到大都在这里生活,也没听老人讲起。”老人把记者带到校园里面,指着一溜石碑,告诉记者:“这里叫金陵凤凰台,你看这石碑上记载的很清楚。如果这里是杏花村,为什么不写杏花村,反而写凤凰台呢。”看记者不信,她指着面前两棵巨大的枫杨树,告诉记者:“以前这里只有一栋小房子,这个山坡密密麻麻长满了枫杨树,1958年左右,枫杨树都被砍了,盖起了校舍。”

  记者环绕小学走了一圈,校园里枫杨、白玉兰、法国梧桐……各种树木郁郁葱葱,一位头发花白的王老师说,校园里年纪最长的要数法国梧桐,已经80岁了,枫杨其次,50多岁。

  阮籍长眠杏花村

  虽然老人们说,杏花村不在这一带,但陈济民却一口咬定:杏花村就在古凤凰台一带,不仅凤游寺小学是杏花村的一部分,就连南面的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也是杏花村的一部分,还有校园周边的地段也是,“其实,在古时杏花村就无所谓村,只不过这一带居民聚集、烟火万家,松竹环抱、杏花怒放,不仅风景美丽,而且也是沽酒的雅处。”

  从凤游寺小学出来,顺着不宽的马路,一路往南,就找到了陈济民口中的另一处杏花村所在———四十三中。守门的女士操着一口南京话说:“他们说这里整个山坡,在以前都是杏花村,但现在杏树早没了,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带曾叫杏花村。”

  虽然杏树没了,但杏花村的优雅、闲适依然在。进到学校里面,竹子连排,上面写着“竹趣台”;竹子后面,有一个鼓起的小山岗,山岗上草木旺盛,一块一人多高的石碑特别醒目:晋贤阮籍之墓。墓碑后面,有一个用青砖围起的古墓,有人的膝盖高,古墓周边草木一片欣欣然的样子。守门的女士告诉记者,有人说这是阮籍的衣冠冢,也有人说就是阮籍的墓。但不管阮籍究竟有没有长眠于此,都说明,杏花村曾经是风水宝地,就连“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也和这里沾上了边。而校园周边,不宽的街巷两边,传统式样的居民房密匝匝地相互挤着挨着,或一层或两层,在街坊的谈笑中一幢幢向前延伸。虽然再不见杏花怒放,你也足以感到寻常巷陌的安静与闲适。

  酒坊没了,酒肆很难找

  除了杏花,杏花村的标志物就是酒肆。“杏花沽酒”便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陈济民说,当年李白喝的“金陵春”就产自杏花村。

  虽然以沽酒出名,但现在要想在“杏花村”里找到插着旗幌的酒家可不是件容易事。花露岗一带密密麻麻排满了民房,想要找酒家喝酒都不容易。而凤游寺小学这一带,记者找寻了一遍,也都没有闻到酒香,在一处小平房前,几个老人悠闲地聊着天,老人们告诉记者:“这里早就不生产酒了,就连经商的人也很少。”

  快报记者 胡玉梅 项凤华/文

  快报记者 施向辉/摄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