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1岁的侍继端,14岁时随父母从宿迁辗转来南京,一晃已经57年。照理说,他也算是个老南京了,可是半个多世纪过去,这位已经进入古稀之年的老人依旧乡音未改。浓浓的宿迁口音,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始终把他和自己的家乡联结在一起。侍继端也是个念旧的人,所以10年前,当宿迁老家的一些侍氏传人打算重修侍氏家谱时,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所有的捐款人中,他捐的数额是最大的。
“高阳酒徒”与《水经注》
1997年修订的《侍氏家谱》(逸岭堂)有近700页,厚度快赶上一本缩印本的《辞海》。虽然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侍”没“赵钱孙李”那么显赫,算不得大姓,但是它的血脉却源远流长,有数千年的历史,所以值得写下来的人和事太多。
据《侍氏家谱》记载,侍姓起源于郦姓,郦姓又起源于夏朝,夏禹把黄帝的后代封到郦(今河南内乡东北菊潭县附近),那些人就把郦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是侍姓的源头。
说到郦姓,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郦食(yi)其(ji)。这个人名声很大,典故里的“高阳酒徒”指的就是他。生活在秦末的郦食其是陈留县高阳乡(今河南开封杞县西南)人,少年时就嗜好饮酒,常混迹于酒肆中,自称为高阳酒徒。当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时,郦食其非常轻视他们,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足以举大事,只对刘邦十分敬仰,说他有雄才大略,可以和他一起共事。有一个故事,生动地描绘了刘邦与郦食其的初次见面。有一天,刘邦正在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求见。刘邦一向轻视儒生,曾经拿儒生的帽子当尿盆,以此来侮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非常愤怒,他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读书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瞪大眼睛,手握利剑,叱骂看门人说:“你再进去对沛公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读书人!”看门人报告刘邦,刘邦一听是高阳酒徒,连脚都来不及擦,赶忙起身迎接,赐酒款待。因为刘邦对郦食其有知遇之恩,他便献计帮助刘邦攻克了陈留,之后,郦食其又主动请缨去说服占据荥阳的齐王投降,结果被齐王烹杀。刘邦为表彰他的功绩,特封他为广野君。郦食其是个载入史册的人物,《史记》和《汉书》对他都有记载,并赞誉有加。北魏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一书曾提到过郦食其有其庙碑:“阳渠水又东流,经广野君郦食其庙南,庙在山北上”,“旧基尚存,基前有碑,文字剥缺,不可复识”。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侍姓的先人迁徙全国各地,形成了很多支系,但是包括侍继端所属的“逸岭堂”,几乎每一个支系都尊奉郦食其为远祖。
当然,与“高阳酒徒”相比,同属郦姓的郦道元一点都不逊色,他的《水经注》作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足以使他名垂青史。
侍姓原来是复姓
据《侍氏家谱》记载,刘邦封郦食其为广野君的同时,郦姓的人,“乃去郦复姓食其”,就是说,不知道是出于刘邦的命令,还是郦姓人自己的考虑,侍继端的祖先不再姓郦了,而是改姓食其。可能是为了纪念郦食其吧,汉武帝在位时,郦食其的曾孙食其平,官居“侍中”,这个在家谱中得到称赞的好官决定“合官与氏”,改“食其”为“侍其”。这样,“侍”字就第一次出现在了侍继端祖先的姓氏中。而侍姓的真正确立,就是去“其”留“侍”,改复姓“侍其”为单姓“侍”,这是明朝洪武年间的事,这中间又经历了1000多年时间。
侍姓与南京的渊源
侍继端少年时从宿迁来到南京,他和南京很有缘分。其实,侍家人一直就和南京有缘。据《侍氏家谱》记载,侍姓的先人早在宋朝时就从河南迁徙到了南京。有年岁的老南京都知道,南京城南门西地带早先有一个巷子就叫做侍其巷。《金陵掌故》记载此处为宋代诗人侍其禹所居。《江南通志》和《江宁县志》也说,“至若才技过人,乡里推重者则金陵侍其巷有两人焉,一名禹,字服之,工诗;一名云叟,工琴。”这说明,自宋代以来,就有侍家人一直居住在南京的侍其巷。侍其巷是个大宅子,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它是侍王李世贤的王府,英王陈玉成也曾在此住过。南京陷落后,曾国藩曾驻节于此,后来湘军把它买了下来,作为湖南会馆。
侍家人由南京迁往宿迁是明朝正德年间的事。那个时候,南京侍其巷住着侍家兄弟两人,因为当时遭遇靖难之变,兄弟俩对仕途心灰意冷,不愿为官,于是就远走他乡,过起了隐居般的乡村生活。哥哥去了泰州东门,弟弟去了宿迁马陵山东麓。弟弟,就是被侍继端这一支尊为始祖的侍国桢,到了宿迁后,他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命名为“侍家岭”,并自立堂号为“逸岭堂”。侍继端所属的这一支都可以看作是侍国桢的后代。
独门小院画香四溢
《侍氏家谱》(逸岭堂)中有个章节叫“人物志”,列出了一些带有传奇色彩的优秀的侍家人,在现当代部分中,可以看到出色的名中医,全国知名的海洋学家,抗日游击队的女侦察员等。其实,现实中,侍继端就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完全可以“载入史册”。
侍继端和老伴居住在江宁区上坊镇大里墅一个独门独院的两层楼里,宽敞亮堂。他说他不想住在城里,城里人太多路太挤,拘束也很多。他当初从农民手中买下这处房子,一个原因是这里视野开阔,空气好,还有一个原因是过年可以放鞭炮。他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大过年的,老老小小一大家人聚在一块,如果连鞭炮都放不上就太憋屈了。
侍继端是个玩家,走进他家的院子,仿佛走进了一个果园,沿着墙依次种着石榴、葫芦、枸杞、枇杷、葡萄;树枝上挂着七八个鸟笼,里面养着唧唧喳喳的画眉;随着一阵扑翅声,几只鸽子从头顶飞过。侍继端老是把自己没读过书,没文化挂在嘴上,但是在二楼的一间屋子里却充盈了浓浓的文化味道。在这个20多平方米大的房间的墙壁上挂满了名人字画———萧平、黄养辉等一批当下知名的书画家为侍继端留下了墨宝。房间中间有一张摆放着纸墨笔砚的桌子,刚刚从老年大学毕业的侍继端有空了,就对着《芥子园画笺》画上几笔。
修自行车也能修出大名堂
说起和画家们的交往,就不能不提侍继端的老本行———修自行车。
上个世纪70年代,侍继端是白下区修配公司的工人,公司在南京博物院对面有个门市部。博物院的一些书画家自行车坏了,就会就近到修配公司修,侍继端修车的手艺没得说,所以艺术家们喜欢把车交给他。虽然侍继端没什么文化,但是很喜欢交朋友,这样一来二去,他们就成了朋友,艺术家们为了感谢侍继端,就会把一些作品送给他。
说侍继端是传奇人物,是因为在1981年,他就承包了白下区修配公司的一个自行车修理门市部,在那个年代,他可以算是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当时的《南京日报》还特地介绍了他的事迹。到了1985年,尝到改革甜头的他,干脆停薪留职下了海,他在破布营开了自己的自行车修理部,修车兼卖配件。和他的预想一样,自己做老板生意照样红火,到了1989年,他已经赚了大钱。他适时收手关了铺子,花26万在建康路买了一间150平方米的门面房。这又是一个成功的举措,当年的26万,如今已经增值到600万。应该说侍继端赶上了好时候,但是他的眼光和胆量是大多数人不具备的。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他做生意的精明。他在破布营卖自行车配件的时候,因为经营得当,货源充足,有些货就是国营商场也进不到。为了吸引顾客到他的小店,侍继端特意买了些冰砖,送给大商场相关柜台的营业员,让他们帮着为他的小店顺带着做做宣传。这一招真灵,破布营的小店很快就顾客盈门了。
重修家谱 欲建祠堂
1936年出生于宿迁侍岭乡的侍继端,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南京,他在南京长大,在南京工作、创业,娶妻生子,现在又在南京安享晚年。但是他还是时常牵挂老家宿迁。如今他对10年前修订的家谱已经不太满意,他说明年春节回宿迁时,他会和老乡们商议再修订一次家谱。他说至少在用纸、印刷上要上个档次,97版的家谱用纸太过粗糙了。如果意见统一,他想用宣纸印上6到8本,采用缎子封面,这样看上去才古色古香,像个家谱的样子。他说,如果有可能,他想建议在老家建个“侍家祠堂”。
“别人拿多少,我不计较,我打算拿出4万块钱来做贡献。”这位身在南京的“逸岭堂侍家”第22世传人,早已经准备好了明年春节回家的盘缠。
快报记者 倪宁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