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张鸿铨是在一次兵人玩家聚会上,众多年轻人将这位56岁的老玩家围了个水泄不通,当时他正拿着自己全手工制造的古炮讲它背后的故事,每到精彩处大家都唏嘘不已,感叹这位超龄玩家的惊人创造力。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古炮都是在北京他家不足五平方米的阳台上完成的,这是他的“一人工作室”,堆满了他制作模型的设备,什么车床、带锯、铁床、磨床,所有模型从图纸设计、制作加工到最后的打磨,全部由他一人完成。这些作品大多数都是古代的枪炮模型,从中世纪的火炮到清朝末年的中国古炮,无所不包。
张鸿铨从小就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十岁时就拿到了国家三级航模运动员证书。和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张鸿铨在山西插队四年后被分到当地一家工厂当木模工。这一干就是12年。此后,他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从事后勤技术工作。
多年的工作经验使张鸿铨对机械制造有了很多经验,操作那些加工设备更是不在话下。出于对模型的热爱,他在十年前就买过很多模型套件,但模型完成后,成就感却不强。渐渐地他意识到,单纯的上色、涂装都不是自己的追求,只有玩出一条新路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
1999年,因健康原因退休后,张鸿铨就买了一台家用机床,开始他蓄谋已久的计划,他要自己动手造枪炮模型!
模型大体可以分成观赏类的“静态模型”和遥控类的“动态模型”两种,但张鸿铨称他的模型是“手动模型”。如今,已经被他复制出来的有佛郎机古炮、加特林转管机枪、“威远将军”炮、红夷大炮、抛石机、“达·芬奇概念炮”、迅雷铳等,这些模型个个小巧精致,最大的长度不足260mm,最小的仅有一个拳头大小。令人惊讶的是,这样小的东西竟然全部符合实物比例,各种机构操作自如,轮子转动灵活。模型材料大都为黄铜和木材,除了少数钉子和螺丝,包括大部分铆钉皆是张鸿铨自己加工而成。结构最复杂的一门炮,仅炮身部分就有49个零件。为了追求逼真效果,张鸿铨甚至跑到工地寻找废弃的城墙碎砖,还拆过家里的红木家具。
“达·芬奇概念炮”是张鸿铨自己命名的,它是张鸿铨根据达·芬奇画册里一张草图制成的。达·芬奇是世间少有的奇才,他一生涉猎广泛,构思并设计了许多超时代的机械。在达·芬奇生活的时代,火炮刚问世不久,那时火炮只是被装载在粗糙的木轮或简单的木架上。而达·芬奇则设计了扇形齿轮,使射角可在100多度的范围内快速调整。虽然这种机构在当时没有制作出来,但在现代的许多火炮中却还在应用着。于是张鸿铨制作了该炮的模型,并取名为“达·芬奇概念炮”。
加特林转管机枪是一种结构独特的兵器,当时许多国家都在仿制和改造,金陵兵工厂1884年也仿制生产了一批,但是当时的工匠并不是一味单纯仿制,而是也有自己的独创——将原来三轮炮车式的结构改为中国式的独轮小推车,因为独轮车这种本土运输工具正适合中国的路况。这一改进堪称典范,只可惜这位创意者没有留下姓名。怀着对前辈的敬意,张鸿铨用黄铜和榉木仿制了一个1:6的模型,机枪外部的所有部件都是可以活动的,弹药箱、弹鼓也都可以打开。尤其是其中的小推车,其结构与真车完全一样,全部榫卯连接。
很多爱好者都建议张鸿铨把他的模型批量生产后上市,可是张鸿铨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这只是他的爱好,生产是一个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冲淡他的兴趣,浪费他的时间,因此他绝对不做经济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