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分成保障与商品住宅两部分,通常人们认为政府需要解决的是保障型住房,而不是商品房的价格。如果将大部分中低收入阶层纳入保障型住房供应系统,房屋的均价就会下降。据估计,廉租房的供给每增加5%,就会迫使房价下降3%~4%。
从2003年8月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开始,以住房拉动内需政策启动,大部分中低收入阶层被驱赶入商品住宅市场,我国的房产价格就坐上了火箭。
近日有关部门表态,政府对住房问题开始两手抓,一抓抑制需求,二抓扩大供给。为缓解房价上涨的民意压力,有关部门再次提出增加土地供给和扩大廉租住房建设。增加土地供给平抑房价要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增加的土地面积确实到位,二是必须有针对性地针对某种住宅的土地供给。这两个条件的落实,不仅有赖于政府的决心,还受到现实的抑制。纸面计划的供给增加与现实供给的增加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以北京为例,这两年政府的土地供应计划有增无减,但真正落实难度颇大。去年北京市国土局完成全年供地的计划中,经济适用房和享受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用地占了31%。而这些所谓的享受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供地全都不是面向社会民众的用房,而是仅面对特殊单位群体的住宅用地。照此逻辑,今年在计划与实际之间依然会存在缺口。
由此看来,要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政府必须加大反腐与廉租房的建设,但后两个方面的成绩仍未能得到数据支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任兴洲近日提出“公务员住房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揭开机关单位揩经济适用房优惠政策集资建房的冰山一角,这种赤裸裸的腐败与经济适用房的寻租现象交杂在一起,形成了牢固的利益链。廉租房的建设也不尽如人意,廉租房的核心难题建设资金至今未能解决。据《21世纪经济报道》,早在去年7月,建设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就联合下文,要求各地拿出土地出让净收益的5%用于廉租房建设。但此事知易行难,据称,去年北京廉租房建设资金来源只有公积金增值收益,而财政资金一分钱也没到位。相对应的数据是,据粗略估算,到2009年年中,北京可以提供的廉租房只有1000套左右,但《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06年—2010年)》所提供的数据为1万套。
实际数字说明一切问题,房地产市场牵涉到土地、融资、投资等各种领域,情况极为复杂,绝不是弄几个纸面数据、画几个饼就能在市场上体现出来的,需要大量基于实践的具体而复杂的工作,同时政府必须将国有土地的收益切实让利于民,否则,这一死结无法打开。
目前在杭州等地实行的保障型住房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信息公开,社会监督,那些决策者不妨吸取来自于实践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同时,引入国外用于普通收入阶层的优惠融资体系,改变目前公积金低效而官僚习气十足的资金利用方式,这才是中低收入阶层购房者的福音。
(作者叶檀系资深财经评论员)
【财经纵横之叶檀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