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只要有一个观众,我们都会放《南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7 月 1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南京》昨起在宁全面放映,南京市民含泪观看,影院方面表示:
只要有一个观众,我们都会放《南京》
  70年过去了,痛楚还没有消失。“南京,1937年12月13日”依旧是国人心灵上的伤疤。一部由美国人制作、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纪录片《南京》,昨日在南京全面上映。这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在来宁之前曾面临了种种困难,好在各方大力帮助,终于让《南京》来到南京。目前,有的影院甚至撤下了正在放映的《变形金刚》,以保证《南京》的放映。很多影迷看完该片后说:“这是南京人乃至中国人必须看的一部影片。”

  影迷落泪

  “影片里的美国传教士

  曾经救过我”

  昨天,南京和平影城里来了位满头白发的徐姓老人,他在侄女的搀扶下蹒跚地走进影院,观看《南京》。观影过程中,老人几度动情地落泪。记者一打听,得知老人是位南京籍的台胞,今年3月刚刚回到南京。80多岁的他,如今已是白发苍苍。回想起自己18岁时亲历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老人不由得激动起来:“有个像纪录片里的美国传教士,曾救过我的命!”

  那年,徐先生刚满18岁,参加了一个由5人组成的抗日组织。一次,5个人在行动中被日本兵抓住了,被关押在鼓楼附近的一个营区中。就在危急关头,一位美国传教士来营救他们,对日本兵称:“如果不放人,就要让全世界人民看看日本人是怎么残害中国孩子的。”日本兵迫不得已同意放人。徐先生越说越动情:“我是从报纸上知道有这样一部纪录片的,我一定要看看。今天坐了很长时间的车才来到和平影城。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十分真切。里面的美国传教士就像我的救命恩人!”

  

  影厅爆满

  为放《南京》

  “舍弃”《变形金刚》

  昨晚7点,新街口国际影城2号厅开始放映《南京》。这场电影的门票在几个小时之前就已全部卖完,59个座位的小厅里满满当当全是观众。该影城一名经理告诉记者,有人没买上票,竟然要求坐在过道看。

  记者向南京各大影城打听了一下得知,观看《南京》的南京人还真不少。和平影城、新街口国际影城、华纳影城《南京》的上座率都比较高。“傍晚的场次很受欢迎,很多人下了班简单吃了口饭,就带着家里的老老小小来看《南京》。”华纳影城的吕锐说。

  和平影城的马经理告诉记者:“目前为止,《南京》的票房是3万,是主旋律影片中门售票房最高的了。我们影院只有一个拷贝,但开了6个厅放《南京》,使用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很多观众都是自发来买票,这真的很不容易。按20元一张票来算,已经有1000多人来看过《南京》了!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包场来看。现在,我们放弃了《夜·上海》和《灵魂战车》,一天放13场,并且准备撤掉放映《变形金刚》的2个厅,来保证《南京》的放映。说上海已经停映,但南京肯定不会停映。只要南京有一个观众要看,我们都会放《南京》。”而有意思的是,由于当初的“仓促上马”,和平影城至今没有支付《南京》的拷贝费用。南京市电影公司的领导放话:“先把电影放好,再谈拷贝,拷贝想用多久用多久!”

  《南京》来到南京的幕后故事

  曾无缘南京:

  影院担心没票房

  6月底7月初,曾经传出《南京》无望在南京上映的消息。南京各影院都没有为《南京》安排场次,他们给出的解释是,这个档期大片太多,前有美国大片《变形金刚》《加勒比海盗3》后有港片《男儿本色》等,《南京》的场次安排不下来。也有人私下透露,放映电影需要购买拷贝、安排场次等各方面的投入,在商业大片当道的今天,大家很担心《南京》这样的纪录片不卖座,“亏了本,还是我们自己倒霉”。甚至有影院担心,《南京》会不会让观众很愤怒。于是,大家纷纷避开《南京》。随后,快报等媒体纷纷报道了“《南京》无缘南京”一事,这让各影院,甚至院线都感受到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终得放映:

  政府推动 舆论压力

  7月10日晚,《南京》提前在和平影城点映。南京市领导罗志军、蒋宏坤、叶皓等与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代表,南京军区部队代表,市民代表和学生代表共400人,饱含热泪看完了这部震撼人心的电影。而令人意外的是,此次点映的拷贝是东方院线紧急从无锡抽调而来的。

  和平影城的马经理告诉记者,东方院线原计划安排于8月在南京放映该片,没想到提前了近一个月。原来,7月3日,《南京》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首映仪式,并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南京》在南京的放映发行,多次指示有关部门抓好这项工作。叶皓还在《南京》点映前讲话,希望大家勿忘国耻、教育后人。当晚点映之后,和平影城就为《南京》安排了场次。

  同时,媒体大幅报道《南京》,各单位、团体包场观看这部电影。各院线相互协调一番,纷纷抽调拷贝送达南京。7月16日,《南京》终于在南京各大影院上映。

  目前票房:

  全国130多万元

  自7月3日北京首映之后,《南京》已上映了半个月,目前票房有130万。比起商业大片,这样的票房实在微不足道,但协助发行该片的创世星公司负责人滕军已经十分满意。滕军坦言这样的票房数字对纪录片来说已相当不错。“130多万的票房,回收成本肯定不是问题。”

  ■背景新闻

  两个南京人相助 促成这部纪录片

  纪录片《南京》中,不少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接受了采访,两位西方的导演,怎么会近距离接触到这些幸存者的呢?原来是因为两个南京人的鼎力相助,《南京》才会如此顺利地拍摄。这两个提供帮助的不是别人,正是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馆长朱成山。

  张连红:

  剧组通过E-mail联系我

  7月3日,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到北京参加纪录片《南京》的中国首映式,看完这部极具震撼的纪录片,张连红深有感触地说:“确实太震撼了,西方人拍电影比较擅长从人性的角度挖掘,确实值得大家学习!”

  昨日,当记者再次说起《南京》时,张连红表示:“《南京》剧组在拍摄初期就找到了南京的一些专家,找到我是通过网站,看到了我的邮箱后,剧组就通过E-mail和我联系上了,希望我能提供一份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名单,之后又在2005年底来了南京,和我见了面,让我着手准备资料。我通过大半年的时间,为剧组找到了近20个幸存者,其中还有从来没接受过媒体采访的幸存者张秀红,这让剧组很是高兴。在2006年9月份,剧组一行第二次来到南京,进行对幸存者的拍摄,采访完毕后,还请大家在金陵饭店吃了顿饭,表示感谢!”

  张连红对于这部电影充满了希望,不过当电影出来后,张连红表示还是有些小小的遗憾,“我在看完首映后,提出了一些建议,也给剧组传达了,其实都是些小问题,比如电影中出现的南京大学,其实应该叫金陵大学,还有很多人名的翻译都不对。另外在人性化上还有一些差距!”

  朱成山:

  我们提供完整的影像资料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馆长朱成山对于纪录片《南京》也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可以说没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供的资料,《南京》不可能完成!在7月10日《南京》在南京的点映仪式后,朱成山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朱成山表示:“《南京》中借用了很多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供的6集电视纪录片《1937南京真相》的影像资料,也正是这些珍贵的资料,让这部纪录片更加充实。另外,我们除了联系了不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进行拍摄外,还提供了很多日本战犯的资料及其地址,剧组也是通过我们提供的资料才找到了部分战犯的,为此我们还专门派了工作人员陪着剧组去了日本,寻找这些日本战犯!”

  对于看完《南京》后的感受,朱成山连说了3个“好”字,朱成山表示:“《南京》首先很真实,有了许多证人,也就是幸存者的采访实录,让电影更为震撼,比如那个最感人的幸存者常志强,这位79岁老人的故事确实让人震撼,当初常志强在北京做节目时,讲到那一段历史,让主持人沈冰哭了3次,当即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献了1000元。”

  ■各方说法

  陆川:

  让南京真相大白于天下

  当《南京》在上海电影节首映时,导演陆川因为评委任务在身而未能到场观看,但是他透过媒体坦言感到不小的压力。昨日记者采访了看过《南京》后的陆川,他表示,“《南京》和我的《南京!南京!》都会让南京真相大白于天下!“

  陆川导演目前正在筹备《南京!南京!》,他说看了纪录片《南京》后,觉得非常好,这部片子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通过幸存者亲自讲述和真实影像再现那段血淋淋的历史。他当时筹拍时是否考虑过用纪录片的方式呈现?陆川表示了纪录片和电影的不同,他认为,纪录片对于具体事件的表述是最为强悍的,而电影对于精神和诗意的表达则是纪录片手段很难达到的。“纪录片《南京》和我的这部电影,我想应该是接力赛跑道上一个队的两个选手,现在棒交到我的手上,我会跑好这一棒。这些作品最终会让南京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叶兆言:

  都该进影院看《南京》

  《南京》在南京作家圈里也引起了反响,记者电话采访了叶兆言和赵本夫,他们虽然还没有来得及去看,但是对这部电影都很关注,通过快报呼吁观众走进电影院看《南京》。

  叶兆言通过电视的一些报道关注了《南京》,“我们都应该去看看,特别是南京人”。

  赵本夫刚刚出差回到南京,但是他已经听闻了这部电影的一些消息,“我还没来得及去看,但抽出时间一定去看。”他还提及,有时间的话,会组织省作协的作家一起去看。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