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管理者以启迪的“小”书■汝河
编者按:清华和北大是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任彦申曾经先后在这两所大学工作过,其中在清华任职15年,在北大任职10年,担任过6年的北大党委书记。《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一书是任彦申数十年工作经验和人生体悟的感言集。作者以其在北大、清华生活、工作的经历为基础,用凝练的笔法、精妙的话语,对领导哲学、人才理念、大学精神等时下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其观点切中时弊、令人深思。其中不少段落可做人生的箴言,读来令人击节,掩卷让人深思。本报明日起将在《睿思特别版》连载《从清华园到未名湖》。
盛夏炎热,到书店盘桓,不经意间,看到一本不足十万字的很难归类的小书《从清华园到未名湖》,随意翻翻,却不忍释手,实在是从事管理的人不得不看的难得好书。
这本看上去像是一位具有丰富从政经历的作者却以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坦陈自己对人才、对管理、对教育、对社会思潮的思考和实践,较少八股气,较少官样文章,处处闪烁着智慧和胆识。诚如原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刘吉在序言中所言:
这是一本领导科学著作。不仅是大学的领导者,“知识分子成堆”的单位领导者,乃至各行各业的领导者,都值得一读,对改进自己领导工作是绝对有帮助的。
这是一本政治学著作。政治家们应该如何认识大学教育的社会功能、如何领导和发展大学教育事业、如何应对社会思潮和学潮,以及如何认识和对待知识、知识分子以及知识经济……这里都有精辟的见解,可供举一反三。
这是一本教育学著作。大学教育自不待言,其中许多观点对于各类教育也有普遍的意义。
这是一本人才社会学著作。不仅可以解青年学子成才之渴,就是对已经成才成名的专家学者也不无教益。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改革者身心磨难历练的历史书。
这是一本有相当学术深度的书,又应是一本做人处事的畅销书。
《从清华园到未名湖》,看似关乎北大与清华,实际上是作者根据自己在北大、清华近三十年的人生经历,还有在党政部门从事领导工作的丰富实践,经过缜密思考反复揣摩而总结出来的心得和感悟,注重思想的深邃和结合国情的切实管用,是难得一见的思想录,而并非传统意义上以时间为序、描述自我人生历程的回忆录。作者意欲与社会、政府、大学或其他行业领导干部交流的,是他“在大学工作的感受以及离开大学后的再度思考”,是他那些或来自成功的经验,或取自失误的教训,或源于亲身体验,或立足于旁观者视角的肺腑感言。这使得该书更接近于一部思想随感集。
而这些闪耀着作者智慧火花的感言、观点,在书中便围绕着人才理念、领导哲学,及大学管理等主要关注点铺展开来。
关于人才理念,作者首先明晰了人才的内涵,他认为“人品、特长、贡献”是人才必备的三大要素,“人才不是全才,他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超乎寻常的才能”。“以贡献论英雄……是识别人才最根本的标准”。其次,在选择人才上,他主张“制度选人”和“伯乐相马”结合起来,因为“现在通行的工业化、标准化的选人方法,只能选出一般性的优秀人才,而那些特殊性的杰出人才则很难被选取出来,甚至会被当作‘不合格产品’加以淘汰”。此种情况下,“伯乐相马”慧眼识人的必要性自不待言。而在对待人才上,作者认为应该“扬长补短”“扬长避短”“扬长容短,必要时敢于护短”。他还总结出培养人才的三大法宝:用人要当其时、当其壮;不拘一格方能出人才;没有宽容就没有人才。
如何从个体单位开始,扩而大之,使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和风气,作者建言道:
如果社会对人才求全责备,那也就没有人才可言。
一个开明的社会,不但要为大批常规性优秀人才开辟宽阔的通道,而且要为少数与众不同的特殊人才,如天才、奇才、偏才、怪才留有发展的空间。
如果我们的社会都能像大学那样给优秀人才以崇高的地位和尊严,所有的领导干部都能像大学那样尊师重道、礼贤下士,那必将大大加快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步伐。
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架构,一把手往往决定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兴衰,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荣辱升迁。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易被人忽视的“领导环境”。他认为这是较之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政策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环境因素,人才“最重要的成长环境”。那么,作为一名好领导,应具备怎样的品质呢?作者基于自己的从政实践,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的“领导经”:
领导者主要不是靠自己干事情,而是团结大家合作干事情……善于团结、乐于合作、易于交往,是领导者的基本功。
“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这是选拔干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善于欣赏是最高明的领导艺术……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同优秀人才、先进群众交往上,以便随时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而不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改造个别“问题人物”的身上。
如果一个领导者的成功带动了周围一群人的成功,形成了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群体效应,那才是真正英明的领导者。
亲和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力……在工作场合,领导者和身边工作人员应当上下有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日常生活中,领导者应当是一个真实本色的自我,多一点亲切平和,多一点轻松幽默,讲一点人情世故。
如果以上述五条针对领导的“处世之道”勾勒出一个领导形象,那他应该是既能“有声有色地工作”又能“有滋有味地生活”,既组织有力又平易近人,既善待他人(属下)、“有情有义地交往”又懂得如何关爱自己,他处处信守团队精神,他在在实践伯乐之德。这样的领导,着实的可敬可爱。
上述关于人才和领导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大学管理中。除此之外,任彦申还指出了大学管理中学术自由与政治民主的混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交叉,专家的高明与局限,教师与校长的矛盾等四个误区,并以自己以往担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的切身体会,提出了一些可供高校领导们借鉴的管理之道:
领导者的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从七嘴八舌中选取最有价值、最有希望的方案,在争论中敢于当机立断,并且运用自己的智慧把更多的人引领到一个新的境地中来。
对知识分子来说,用文化精神去“理”比用规章制度去“管”,可能更为奏效。
作为领导者应当懂得,对待文化人,处理文化事,不要轻率地显示权力,动用权威,而应当尊重思想自由的价值,承认多元共生的权利,容忍异己声音的存在,慎用手中权力,避免强加于人。
在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纠缠不清时,应当“就低不就高”,先作为学术问题对待。
我们的大学,既应当鼓励多数教师关注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也应当允许一些教师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超脱现实的功利,从事纯学术研究,去追求更加遥远的目标。
如此直言不讳、实话实说坦露出来的治校心得,反映了当代中国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行的解决方案,诚可作为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史之学校管理研究的鲜活案例。而任彦申作为曾经的大学领导者,念兹在兹的更是“希望在大学和政府之间,在大学和社会之间能搭起一座对话沟通的桥梁”。他自言《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一书“不求体系的完整,只求有点用处”,“如果读了这本书,人们对大学精神和人才观念多一点认识,对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多一点理解和支持,而其他领导干部能从中获得一点参考价值”,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我们在书店看惯了大部头的著作,也见识了很多毫无生气四平八稳的官话套话和千真万确的废话,但是看过这本素朴典雅有点另类的薄薄的小书,却感到了一种炎热中的清凉:她实在是一本给管理者以深刻启迪的厚重的“小”书。(作者为著名书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