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山下“画家村”
南京幕府山下的“幕府三O工园”,曾先后历经南京微型汽车厂、南京东风汽车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南京长安汽车有限公司,今年初起,这里陆续走进来一批艺术家,南京当代艺术的重量级人物毛焰、高波、成勇、赵勤等近30位艺术家先后找到了自己的地盘,把自己的工作室搬进了一间间废旧的厂房、车间,据悉,下关区政府计划把三0工园改造建设成南京市一个重点文化产业园,而其中的“画家村”也会被打造成为南京市最大的一个艺术家群落。
两杯茶搞定一个艺术区
参加过1986年“晒太阳活动”的“老当代”赵勤和于小雨,是最先进驻幕府山的两个人。之前,他们的工作室设立在江东村———那里有3000多平方米的简易仓库,聚集了10多位艺术家。因为江东村的工作室即将拆迁,所以一拨艺术家从去年开始就在寻找新的落脚点。他们东奔西跑几乎找遍了南京城,也没发现满意的去处,直到有一天,“幕府三O工园”的开发商主动找上门来推销自己。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刘国兴是江东村最年轻的画家,他的女朋友碰巧在“三O工园”开发商下属的一个公司工作。去年底,当开发商正在为招商发愁的时候,刘国兴的女友向公司的老总提起了江东村的画家们,“或许他们会感兴趣。”于是有一天,小刘的女友把老总带到了江东村。一番关于租金的讨价还价后,赵勤和于小雨来到幕府山实地“侦察”。结果,按赵勤的话说就是,“两杯茶一喝就搞定了。”
艺术家眼中的“三O工园”
坐落于幕府山南麓的“幕府三O工园”已有30年历史,所在地域曾先后历经南京微型汽车厂、南京东风汽车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南京长安汽车有限公司。随着南京长安汽车公司迁往溧水,厂房空了,成了名副其实的一处工业遗址。高大、宽敞的空间,充足的光线,斑驳的外墙红砖,以及车间里、厂区内随处可见的诸如钢管、轨道,让赵勤和于小雨欣喜不已。他们立即决定先下手为强,租下了其中一个长80米、宽20米,将近1000平方米的车间。
“这原来是一个造漆车间,看看地上没有清干净的油漆残迹,以及还没有散尽的油漆味,就可以看出来。”赵勤和于小雨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简单的装修,在清理了50多袋建筑垃圾后,他们赶在今年元旦搬了进来。给自己的工作室起了一个很有意味的名字:嚣窖。
美术馆般的超大画室
赵勤和于小雨落户的消息,在南京当代艺术家中传开后,跟进的人络绎不绝,没多久“三O工园”内的厂房、车间就被瓜分完毕。南京当代艺术的重量级人物毛焰、高波、成勇等近30位艺术家先后找到了自己的地盘。
黄峻和靳卫红夫妇是最后搬进来的。他们别无选择,拿下了别人挑剩下来的一间燃料库。靳卫红是整个艺术区唯一一位女性艺术家,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他们的工作室成了整个艺术区里的“豪宅”———装修最讲究,看上去舒适度最高,他们竟然还有一个非常欧化的淋浴间。坐在光线充足,35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里,从“85新潮”一路走到今天的黄峻感到非常惬意。“每一个艺术家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足够大的画室。”黄峻一边煮着咖啡,一边打量着刚刚运进来的超大画框,“我也一直有这样的愿望,在大画室画大画。我现在坐在这里,感觉就像是坐在一个美术馆里。这样远远地看着自己画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同。”
工作时很少串门,很少说话
黄峻是江苏省美术馆的职业画家,不用坐班,所以他几乎整天都待在工作室里。虽然搬来没多久,但他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开始作画了。和赵勤、于小雨、成勇一样,他主要在白天工作,白天的光线好,脑子也清楚。
画家们都很自觉,在白天很少串们,主要是怕影响对方工作。不过,有一种情况是必须“破门而入”的,那就是“村子”里来了客人,外地的艺术家、艺术批评家、画廊的朋友来交流的时候,接待他们的第一个艺术家,会带着他们逐个走进每个艺术家的工作室。“南京当代艺术家非常团结,大家都是朋友,如果有事业上的机会,谁也不会撂下谁。”赵勤说这也是大家住在一块的好处。
如果“幕府山”成为“798”……
在幕府艺术区近30位艺术家中,大多出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的“艺龄”都在20年左右,都是老先锋了。
对于热爱艺术的艺术家而言,在艺术还没有与商业“合谋”,或者说在艺术还没有成为商业的一种手段之前,他们的想法多半是单纯,甚至是可爱的。以表现人类交流障碍而著称的成勇表示,他之所以选择幕府艺术区,是因为这里是自然(幕府山)、工业(废弃车间)、艺术家对当下的思考,这三者理想的结合点。而赵勤和于小雨这对1986年晒太阳活动的发起人和参与者,他们的理由也差不多,他们确实需要更大的空间。在他们宽敞的“嚣窖”里,赵勤气势非凡的巨作《长江大桥》印证了这一点。说起大都市的艺术区,不能不提到北京的“798”,这个同样建立在废旧车间和厂房里的艺术区,如今成了北京的一处闪亮的文化地标。这个初创于2002年的艺术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变了模样,它几乎成了北京的苏荷和布鲁克林,在这个艺术与商业混杂的地方,人们呼吸到的更多的是时尚和商业的气息。一位网友在其博客中写道:“如果你想看美女,可以来这里;如果你想看文化产业中的‘商业’,可以来这里……但是,如果你想看艺术,那么,你来错地方,或者来错时间了。它或者在别的地方,或者在几年前成名前的这些个据说叫做‘798’的厂房。”
幕府山艺术区呢?在结束此次采访之前,记者和黄峻、成勇、赵勤、于小雨坐在没有点灯的嚣窖中。目前一个美术馆和两个艺术沙龙正在园区内兴建。“以后呢?”他们谁也无法预测幕府山艺术区的未来,也不想预测。但在一点上他们四人取得了共识,那就是不希望南京的“幕府山”有朝一日变成北京的“798”。这不仅仅是他们的愿望,也是幕府山艺术区大多数艺术家的愿望。
“如果真的变成那样,我就撤退。”
不记得这话是谁说的了,记得的是黑暗中没有一个人表示反对。
快报记者 倪宁宁
快报记者 顾炜 泱波 摄
厂房里的艺术元素
赵勤的《长江大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