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嗑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组织部又来了个年轻人
· 《31岁小美女的养颜经》
· 致爱读书的朋友
· ■一周热书排行榜(7.9-7.15)
· 与电影大师的灵魂一起上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7 月 1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与电影大师的灵魂一起上路
  ■王海溪

  “不准调头”是什么?是公路行车路标?是奥利弗·斯通的电影片名?还是代表一种决然向前的姿态?

  张秋的新书《不准调头———世界电影大师的救赎之旅》,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电影评论。它选择“救赎”作为母题,然后从伯格曼、布烈松、安东尼奥尼、基耶斯洛夫斯基、特吕弗等十位电影大师那里,挖掘了人性中极具普遍意义的十个子题:囚困、焦虑、孤独、迷茫、欲望等等,十篇洋洋可观的大文章中,融合了作者对于“救赎”的人本主义思考,于理性之中充满了激情,显示出作者敏锐、细致而深刻的理解力和洞察力。作为“观影狂人”的一部厚积薄发之作,它迅速登上了卓越亚马逊影视艺术类图书销售排行榜,而且和作者的上一本书《第一镜》一起,双双名列影视作品与评论类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十位。

  萨特在他的戏剧《间隔》里,通过男主人公在全剧结尾处发出“他人即地狱”的感慨,镜头切换到现代社会,我们在声色犬马车水马龙的世界中辗转奔波,只要人类不放弃群体生活,便有可能深深陷入“他人之地狱”中。现在,我们可以随着这本《不准调头》开始一场渗透“他人之地狱”的旅程。

  在阿莫多瓦的篇章中,作者以“欲望”为主题,从“珍视欲望的悸动和痉挛”、“欲望无限”、“大无畏·违禁的激情”、“女人拯救男人,拯救世界”、“色彩的爆炸、抗议和颠覆”等角度展开表述,随后是对一系列作品的深透分析,在展现阿莫多瓦“欲望法则”引出的一派地狱式禁忌人性的同时,书中却引用了西方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的话———“我们要了解欲望,而不是毁灭欲望”。在电影中,我们所得到的救赎则是渗透的过程,而不是来自电影本身。

  一部电影的产生表达了一种意识、观念的艺术行为,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是一场被“他人地狱”所洗礼的影像之旅。我们同时恰好也需要在他人地狱中的救赎,这种救赎往往伴随着人类罪恶而产生、焦虑而产生、危机而产生……因此我们很多时候在电影镜像中都会发现那条殊途同归的道路。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本书取名《不准调头》,意即强调希望的‘强制性’”。要了解本书为什么要传达这种强制性,在完成它向读者展现的“救赎之旅”前,请不要调头,因为我们即将深入大师们创作的腹地,种种诡异的风情凝结了经典电影的精华所在,这是由作者解构的电影世界。“救赎”的主题,不可避免地给人带来沉甸甸的阅读感受,但正如热爱电影、以一本《非常罪 非常美》风靡小资读者群的沪上女作家毛尖,在为本书所写的推荐语中说的———“我们辛苦地跟着他上路,踏上电影的救赎之旅,想回都回不去了,因为它如此精彩如此重要———不用调头了,这就是我们一直等待的电影之书”。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