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人间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张大千留给女儿的精神财富和坎坷生活
· 七头自杀获救的鲸鱼谱写报恩传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7 月 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张大千留给女儿的精神财富和坎坷生活
  张大千,这位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绘画大师,在1949年后有很长时间旅居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在世界各地频频举办个人画展,赢得了莫大声誉。

  但是同时,张大千留在国内的孩子,他们究竟走过了怎样一段岁月?张大千和第一夫人曾正蓉所生的惟一女儿现在上海南汇明家养老院,在这里生活她觉得很开心,然而提起往事,她脸上的笑容凝固了。她说她有一个名人爸爸,留给她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精神财富,同时把政治上的苦难、生活上的艰辛也一同留给了她……

  拿出学费救人

  1930年正月初五,张心庆在上海出生。母亲曾正蓉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她与张大千的婚姻是婆婆一手包办的。由于婚后缺少共同语言,张大千又另娶了别的女子,所以曾正蓉只生了唯一的女儿张心庆。

  张心庆童年、少年、中年的生活,一直是动荡艰苦的。二三岁时随母亲住在苏州,七岁回到四川成都读小学。她喜爱唱歌,经常在学校活动中登台演出。虽然她不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但也获得了父爱。张大千爱孩子们,对孩子也讲民主,经常会征求子女的意见。由于是一个大家庭,张大千对哥哥的孩子同样照顾,承担抚养责任。全家经济上除张大千画画挣钱外,大家庭吃饭的人多达五六十人,开销大,经济不是很宽裕,常常是张大千开了画展卖画后先解决上半年的生活,下半年再想办法画画挣钱。

  有一回,张大千对张心庆和她的一个妹妹说:“爸没钱给你们交学费了。”急得两姐妹差点儿哭鼻子。不交学费去上课,那有多么难堪啊。张大千笑着说:“我是逗你们玩的。看,你妈把钱借来了!”说完给了姐妹俩20个银元,可以付一个学期的学费了。

  第二天,姐妹俩背着书包拿了钱兴冲冲地去上学了。没有走出城门洞,哥哥急匆匆地追上来,高声叫道:“爸叫你们回去,钱也带回去,爸有话对你们说。”这一喊,让她们觉得事情不妙。

  到了家,张大千直接地说:“把钱拿出来。”她们听了差点儿哭起来。张大千又说:“你们读书是重要,但爸爸的学生、你们师兄的老婆得了急性盲肠炎,你们说是你们读书重要还是救人重要?爸爸以前是怎么教你们的?你们说!”张心庆和妹妹异口同声说:“救人重要!”

  两姐妹将付学费的钱再交还父亲,父亲夸奖了她们。

  学声乐做农民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张大千留在国内的大部分作品(共计187幅),由张心庆的母亲和大哥捐献给了敦煌博物馆,国内子女每人分得两千元。捐画的因素除了爱国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买不起保存国画的香料。

  当张心庆从成都华美女中毕业后,全国已经解放了。她又考上了四川省艺专,学的是声乐,书还没读完她就和母亲一起来到上海,转到上海音乐学院求学。上海学费高,父亲又没寄钱来,母亲只能参加街道生产组,靠踏缝纫机以维持生计。张心庆只能休学了。

  之后,她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28军文工团。几年的光阴很快过去了,她面临复员,但是由于家庭出身问题,没有一个地方接纳她。1955年她复员回到四川,政府给了她两间平屋,分了点自留地,发给一些生产工具,她只能下地当农民了。种庄稼、垒猪圈,所有农民干的活,她这个上过大学、学声乐的学生都要干。淳朴的乡民见她实在不是种地的料,都来帮助她,还推举她当会计。

  在农村干了一年,省城招考教师,有朋友推荐她去试试。这一试让她跳出了农村,到成都一所小学当上音乐老师。然而此行并没能改变她的生活,灾难就像影子似的跟在她身后,以后的日子过得越发艰辛。

  家破母亡弟惨死

  张心庆同父异母的弟弟张心健,生于1949年,他是张大千和四夫人徐雯波所生,解放前夕,张大千携徐雯波去了香港,将张心健留给了好友裱画师照顾。

  解放后,裱画师失业,自己的生活也无法保障,更不要说再收养一个孩子。不久,他把张心健送到张心庆母亲处,说:“这是你们张家的骨肉,还是留在你们家为好。”母亲征求女儿意见,尽管家里生活很困难,但母女俩的意见不谋而合,从此,张心健就跟她们一起生活。张心庆比张心健大19岁。

  张心庆26岁结婚,丈夫也是复员军人,他们在一个学校教书。在她怀孕三个月时,丈夫被打成右派,发配到深山里的煤矿当矿工。领导劝她跟丈夫离婚,不然的话孩子生下来将来上学成问题。为了孩子,她只能忍痛与丈夫离婚。

  一家四口人,就靠她43元5角的微薄工资,过着省吃俭用的生活。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母亲得了乳腺癌。为给母亲治病,她只得更加节省。不久,母亲去世了,为了给母亲下葬,张心庆只能厚着脸向四川文化馆借了三百元。她又卖掉家里唯一的一双象牙筷,买了一双新鞋参加母亲葬礼,这双新鞋后来成为她和女儿谁上街谁穿的体面鞋子。

  1963年夏天,张心庆携女儿到香港探亲。张大千也从巴西到香港。这是她唯一一次和父亲再相聚的日子。张大千在香港有许多朋友,但他还是不愿麻烦亲戚和朋友,而是和女儿一起住在酒店。张大千对女儿说:“住朋友家里,让人家开销不算,还要花时间、精力来陪你,‘人情账’还不起啊。”

  他们住酒店时,有专门的两位茶房来倒茶送水、送饭和打扫卫生等。他们见张大千天天画画,便悄悄地对张心庆说:“我们很喜欢张先生的画,可我们哪有钱买!想求张画,你能不能帮个忙说说?”张心庆说:“我父亲是个直爽人,你们可直接问他要,他不喜欢转弯抹角。你们对他直说,他一定会给你们画的。”第二天,其中一个小个子终于鼓起勇气对张大千说:“我们天天看您画画,喜欢极了,真想要一张,又怕您忙不过来,不好意思开口。”张大千听后哈哈大笑:“你们怎么不早说!我还以为你们不喜欢画呢。没你们辛苦做事,我哪有时间作画?行!我马上给你们画。”两位伙计高兴得不得了。

  过了一会儿,屋里来了许多客人,一位老先生看中了那张画,问张大千要多少钱?张大千说,“这张画早有主了,就是我身旁两位年轻人,我得守信用。”老先生有点不悦,难道他还不及两个茶房?张大千说:“你可以在我开画展时买,随便哪张都可以,这是我答应为他们画的,没他们对我的周到照顾,我哪有时间作画?大家都是朋友,先给他们。”文人雅士是张大千的朋友,平头百姓也是张大千的朋友。

  张大千曾对张心庆说:“傻丫头,我给毛泽东画过荷花。1950年在香港时,何香凝说毛泽东喜欢我的荷花,我就在上面写‘润之法家正之’。蒋介石也喜欢我的画。谁喜欢,我就画给谁。”回成都后,张心庆把此事讲给同事听。不料因言得祸。在“文革”中,造反派说伟大领袖怎么会喜欢反革命的画?造反派还逼着她烧掉了张大千六七张画。

  弟弟张心健从小跟着姐姐一起生活,他把姐姐当成妈妈。然而,由于父亲是张大千,家庭出身有问题,再加上女朋友提出要分手,长期的压抑、内心的痛苦无法排遣,他想到了卧轨自杀。自杀前,他留下了一份遗书,上面写着:“亲爱的姐姐:你的命运已经很悲惨了,我不一定比你幸福。我一个从小被遗弃的孤儿,却被人认为我跟海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就是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只有你知道我是热爱祖国的,为了你的一对儿女,你千万不要走我这条路,永别了!姐姐……”

  弟弟自杀后被救起,但两条腿被火车轧断了。几个星期很快过去了,弟弟的病越来越重,又得了尿毒症。那天,张心庆坐在病床边,弟弟奄奄一息地对她说:“小咪(张心庆的女儿)叫你妈妈,让我也叫你一声妈妈吧!”他伸出手来,抱住了张心庆,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走过冬天是春天

  上世纪八十年代,春风吹到了张心庆的身上。她又萌发了与父亲再见面的愿望。1982年4月,张心庆曾有机会与父亲见面,但因各种原因,最终未能相见。张大千将留以自怡的《春畦图》转送女儿,并在画上添写:“此父留以自怡者,今以付汝,当守之勿失,知父爱汝之深也。”舐犊之情,溢于言辞。

  1983年4月,一代宗师张大千遽然去世,张心庆心痛不已,从此与父亲阴阳两隔!有几十年教龄的张心庆曾在广州“疗伤”,与读博士的女儿一起生活。后回到四川老家。

  2003年末,女儿出国,单身的张心庆参观上海南汇养老院时动了心,这里便成了她的家。她弹琴、教歌、写字、画画、学英语,自己填词作曲,还请人刻了一方印“一生清贫”,勉励自己不忘过去,珍惜明天。

  摘自《档案春秋》 成莫愁/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