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小史夫妻俩全在机关工作,收入加起来少说八千元,有个小孩在上小学。照理说家境很不错了,可他们每星期都要出去蹭饭。
那天,老婆跟小史提要求:“一周七天,都是我烧煮炒烹,太累了。我看从下个礼拜起,平时还是我来,但每周日要由你负责一日三顿,这也算合理安排吧?”小史二话没说,答应了。
眼见第一个星期天到了,早上好弄,在门口买三个蒸饭包油条,热了三杯牛奶,一家三口的早餐就打发掉了。到了九点,不见小史上街买菜,也不见他淘米。到了十点半,一声“出发”,小史骑了自行车,老婆携子骑电动车,七拐八弯到了珠江路岳父岳母家了。这时老婆算是明白了,到老妈家来蹭饭了。
吃完中饭还小歇一会儿,又在三点多钟,车队直奔城南小史的父母家,说是逛夫子庙累了,来歇歇脚。老两口哪能让他们走,立马张罗晚饭。晚上这一顿还真不差,有肉有鱼有虾,酒足饭饱以后打道回府。
回到家里,小史问老婆,今日三顿如何?老婆说本周可以“刮老”,下周呢,总不能次次玩这手吧?
时光过得真快,又到了周日,用小史的话说,又是“倒霉的星期天”。早上照例在外头买煎饼包油条,煮三瓶牛奶,照例到九点半出发。妻子纳闷,又不知该谁家接待“还乡团”了。七拐八弯,一行人到了长江路大姨子家,因为连襟关系,还得带点小礼,当然势必要留下用午餐了。小史心里盘算:“怎么样,又有人代我下厨了。”
中午在大姨子家饱餐一顿,下午又折到油坊巷小史的大姨妈家。正好快到端午节了,买两盒绿豆糕拎上门,一家三口在大姨妈家吃了一顿晚饭。
回到家里,小史不做声,只听老婆发话了,“你是打算每周到外头混去?”小史笑曰:“谁叫那时没有计划生育呢?吃了老人家的饭,再吃平辈的,周旋过来还有大表哥,二表妹……反正排两月是不成问题的。”
儿子一听皱起了眉毛:“我长大了,到哪儿可以‘蹭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