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布菲教授在南京哭了一场。布菲哭泣,并非因为目睹南京人在小康路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而激动,也不是因为看到文明古城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而感到幸福自豪,她哭泣,是因为南京听众没有文明地倾听她的钢琴演奏,布菲教授说:“嘈杂的声音使我无法专注于演奏,那不是我最好的水平;没有把最好的东西带给南京听众,这让我有点难受。”
(7月4日《扬子晚报》)
布菲教授的精湛演出给南京音乐界的同行留下了深刻印象。布菲的翻译、一位中国留学生告诉记者,布菲演奏李斯特和舒曼的作品在法国是首屈一指的。可是听众仿佛不在意。布菲教授在演奏时,音乐厅里听众带来的孩子东奔西跑,上蹿下跳,听众的呼喊声和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她的情绪彻底地坏了,不得不中断演奏,在后台哭泣。
我们中国的指挥家、音乐家不会哭,他们早就习惯了。有一回郑小瑛率团来南京演出,演出前,极其耐心地教观众如何向艺术家表示敬意,如何鼓掌,如何持续鼓掌,如何起立鼓掌;解说为什么演奏厅里不应当有其他声音,听众的哪些行为可能妨碍别人,等等,不厌其烦,不厌其详。那以后的剧场也没见文明起来。好多年了,遇有音乐会,总是很矛盾,我怕到现场,怕被那些粗野的行为败坏情绪;我宁愿在家里看电视转播。
孩子们在剧场吵闹,是家长缺乏管教;成人在剧场妨碍他人,是缺乏自尊。成人缺乏自尊,有可能是他很少得到应有的尊重。几年前,一次演出结束时,官员上台献花并与演员合影,下面的观众却寥寥无几。人们为什么跑光了?理由是,因为官员迟到,演出推迟了十分钟。同样,不止一次地看到,官员视察基层单位,让孩子们列队欢迎。官员迟到,就让小朋友们在寒风冷雨中苦等几个小时。还有照片为证:作家伯伯和干部阿姨打着伞,看孩子们在雨中为他们表演歌舞。成人世界的教养水平,就是孩子们的明天。从小没有人尊重他,也没有人告诉他必须尊重每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他有什么必要在意一个外国钢琴家的感受?
可能说远了。回到这场令人尴尬的钢琴演奏会上来。我们知道,假充斯文比粗野略好一些,附庸风雅毕竟也还是一种追求。然而,说高升,时运来了可以来他个三级跳;说发财,也有可能一夜暴发。唯独这文化修养,炼成守时礼貌,端坐不动,轻声说话,绝不像官僚富豪在中国高校混硕士博士,两三年就能速成的。
什么是文明文化,好像没有讨论的必要了,但也很难说。有校长介绍建设校园文化的经验,说:“我们要把学校建成一座文化浴室,让教师学生在里面洗一洗、泡一泡、蒸一蒸、熏一熏,获得精神滋养,提升文化内涵……”我一直没弄懂,怎么会有人用洗澡来打比方;更没想到提升人的精神素养竟有如此快捷的方式。按这个推理,人之不文明,在于肌肤之不洁,无怪乎中国的电视节目经常要停下来,请各色名人来表演“洗一洗、泡一泡、蒸一蒸、熏一熏”……
这类对文明教养的误解可能很有代表性,特别在讲求政绩的官场,可谓地地道道的“表面文章”。这个“洗一洗、泡一泡、蒸一蒸、熏一熏”,可能会令躯壳舒坦,至于灵魂,可不是靠香波热水就能涤荡一净的。
布菲教授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我也不怀疑中方接待人员接待是热情的,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什么时候让客人吃不好、玩不好?可是,布菲教授需要的不是这些,她不远万里来到南京,渴望人们能静静地倾听她的钢琴演奏,就那么一会儿,一个小时……
虽然那天我不在现场,但是作为一个南京人,我向哭泣的布菲教授道歉。
别哭了,布菲。慢慢来吧。(作者吴非系知名杂文家)
【中国观察之吴非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