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1600年了 卞公给我们留下些啥
· 棠邑侯国城池将揭开神秘面纱
· 周庄首推水乡实景歌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7 月 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朝天宫西侧复建卞公祠,记者昨天实地探访
1600年了 卞公给我们留下些啥
  东晋时期,卞壸和他的两个儿子在鼓楼一带大战敌军,最终为国捐躯。有感于一家忠孝,东晋皇帝把他安葬在今朝天宫西侧,并建了卞公祠。如今南京市政府决定复建卞公祠和卞公墓,并把这一方案纳入了朝天宫扩容方案。南京市文物局文物处衣志强说:“我们将按清代卞公祠的格局重建,但具体方案还没出来。”

  ■卞壸其人

  1600年前的英雄

  卞壸,何许人也?也许就连老南京都对他不熟悉,很多人还错把壸(kun)当成了壶。

  卞壸其实很有名,在《晋书》中还专门有他的传,细细看后,他其实算得上是1600多年前的一位“英雄”。据史书记载,卞壶是东晋初年的著名武将,生于公元281年,今山东菏泽人。卞壸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官宦之家,父亲卞粹兄弟六人同在宰相府任职。

  因为才能杰出,卞壸在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都担任重要职位,两度做到尚书令。他是个刚正不阿的人,维护朝廷纲纪来不遗余力。在东晋成帝即位举行登基大典那天,元老重臣王导竟因病缺席。卞壸在朝廷上严肃地说:“王公社稷之臣邪!大行在殡,嗣皇未立,宁是人臣辞疾之时!”王导听说后连忙带病赶来。

  卞壸还亲自上阵作战,立下赫赫战功。公元328年,大将苏峻拥兵作乱,进攻建康,皇帝命卞壸迎战苏峻,卞壸与苏峻在鼓楼一带大战,不幸被苏峻破城而入。在战斗中, 卞壸的背疮没有愈合,但还是英勇杀敌,终因体力不支,壮烈殉国,死时才47岁。他的两个儿子卞眕、卞盱,看到父亲殉国,也相随杀入敌军,同时战死。

  ■葬后遭扰

  墓曾被盗,祠曾几次被毁

  卞壸死后被朝廷厚葬在朝天宫地区,建了卞公墓,后来又修建了卞公祠,竖立了御赐忠节坊,牌坊前凿水井称为忠孝泉井,以纪念卞壸。虽然卞壸父子三人被当时朝廷认为是忠孝之臣,但他死后,还是遭到了侵扰。

  南京市博物馆的负责人介绍说,卞壸父子三人死后85年,盗墓贼就光顾了卞公墓,还发生了“活见鬼”的事。据说,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盗墓贼偷盗了卞壸墓,当盗墓贼剖开棺材,想要大捞一把的时候,他发现卞壸皮肤润泽,脸面向生前一样光鲜,两只手都捏着拳头,还长出了能触到后背的长指甲,吓得盗墓贼以为碰到“鬼”了,又把他重新葬了回去。

  如今,卞公墓究竟在哪里?只能从老文物专家们的嘴里报出来了,具体方位已经找不到了。老文物专家王引说,卞公墓应该在南京市博物馆西边,“文化大革命前还有墓的,但文革的时候,就被彻底毁坏了。”

  而卞公祠,它具体建于何时?已经没有人知道了,有人说是东晋的时候就建了祠堂,有人说是宋代才建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清道光年间,重修江宁府庙的时候,当时政府也重修了卞公祠。当时,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一度把朝天宫一带当成了造火药的地方,在和清朝政府对抗的时候,卞公祠堂一度“受伤”。但,卞公祠最终也没能保留下来。民国年间,当时国民党在这一带建了首都高等法院,后来陆陆续续有了民房,大量居民的到来,让卞公祠由一个祠堂成了居民居住地。

  ■实地探访

  卞公祠旧址现在还有些啥

  冒着大雨,在朝天宫西南,顺着只有一人宽的青石小道,记者找到了已经剥落的忠节坊、被当成费井的忠孝泉井以及两块石碑。而卞公祠旧址,已是密密麻麻的居民楼,只有偶尔看到的青石柱础,还能依稀辨出这里曾经是体量很大的卞公祠了。

  忠节坊:“忠”字难辨

  根据当地居民的指点,记者从莫愁路东侧民房之间的一个巷口往里走,在一条笔直的巷子里找到了仍然留存的卞公祠牌坊,牌坊是青砖的,已经斑驳得厉害,上书“御赐忠节坊”不过“忠”字已经辨不太清。住在巷子口的一位刘老太太说她已经在这里住了60多年,知道这就是当年卞公祠前面的牌坊。

  刘老太太说,原来牌坊的后面就是卞公祠,一个大祠堂,大概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破坏了。现在这里盖起了房子,住满了人家,很多地方窄得只能一个人通过。居民们也知道这里就要拆迁了,“听说拆迁办的人已经住进来了,正在摸底呢。”虽然住了几十年的老居民都舍不得离开这里,但听说要复建卞公祠,也都挺支持。

  忠孝泉井:600年老井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离牌坊不远处有一口枯井,可能是怕孩子玩耍时掉进去,上面还盖了一块石棉板,掀开一看,里面蛛网密布,脏臭可见可闻。“这就是忠孝泉井!”要不是当地居民指着井栏边的几个字告诉记者,还真难想像这是一口有着六百年历史的井。井栏边刻有“忠孝泉井”以及“永乐十五年”几个字,井被一堆杂物围绕,毫不起眼,俨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而就在井的对面有一棵枝叶繁茂的银杏树,据居民徐先生说,这棵银杏树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了,与这口井也做了500年的“邻居”。

  虽然“忠孝泉井”已经不冒泉水了,但在朝天宫住了20多年的老文物专家王引,对这口井却有着深厚感情。他说,关于这口井有很多掌故,其中的一个还和朱元璋有关。朱元璋稳固政权后,要建大明王朝,于是广纳人才,把当年的举子们聚集到朝天宫集中培训,专门培训内外政策,培养成后,所有举子都要在朝天宫对天子行朝拜礼,朝天宫就此得名。这还不算,朱元璋认为朝天宫边上有墓不吉利,他就想把卞公祠和墓迁走。但有一天晚上,朱元璋做了一个噩梦,梦中他看到一口井,井边站了一个白衣女子,这个女子指着朱的鼻子骂道:“你的大明江山这么大,难道你就容不了七尺坟墓?他也是为国捐躯的。”朱元璋听后,出了一身汗,祠堂和墓就不迁了。之后,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感于卞壸父子的“忠孝”,就在祠堂附近特意凿了一口“忠孝井”。

  两块石碑:命运截然不同

  卞公祠有两块石碑,一块有人说是东晋时候就有了,还有一块是道光年间才立的,但两块石碑的命运却迥然不同。在南京市博物馆的库房里,一个高达2.2米的青石碑赫然立在雨中,碑上的字迹依旧清晰,上面写着“晋尚书令假节领军将军赠侍中骠骑将军成阳卞公墓”。 这块碑,博物馆“看管”它已经有7年了,南京市博物馆的负责人说,2000年,博物馆扩建库房,怕这块碑受到损伤,于是把它平移了近100米,搬到了库房外,细心照料。

  虽然和南京市博物馆只有一墙之隔,立于道光年间的石碑却已经被居民当成了一堵“墙”。经附近居民不经意的提醒,记者在一个居民家的角落里找到了这块碑,碑前放了一辆自行车,一些废弃物堆积在周围。虽然距今只有200年左右,但这块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了,碑的正面还被一大块红色的漆给遮了。而把碑当墙用的居民告诉记者,他们也是没办法,这一带寸土寸金,他们也只好把文物当墙用了。

  博物馆的人还告诉记者:“卞家后人早已搬离这一带,走了。已经找不到住在哪里了。”

  快报记者 陈英 胡玉梅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