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香港的天气已经非常炎热。19岁的叶华飞终于开始了准备已久的中学会考,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考场会如此特殊———俨然就是口罩的天下。
“这是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一次考试。”2007年6月26日,记者面前的叶华飞回想起4年多前的那一幕,感慨非常。
被口罩“笼罩”的考场
“所有学生进校都必须戴口罩!”2003年3月,香港非典疫情突发,叶华飞所在的中学圣母院书院紧急转发了教育署的通知。如果不戴口罩,将被取消考试资格。“每次走进校园,我首先要检查的就是口罩有没有戴好。”
很快,学校的《学生手册》也作出修改,增加了两项内容,除了必须佩戴好口罩外,还必须填写体温卡。“体温要在家里测量好,每天早上上课前,学校安排了专门的人员对每一位师生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没量的,立即责令转到学校的测量点。”
对正在忙碌复习的叶华飞而言,这无疑增加了紧张情绪。香港的中学会考的重要性不亚于内地的高考———只有通过会考进入预科,才能顺利考入大学。所不同的是,内地的高考集中在三四天内完成,而香港的中学会考从4月一直进行到5月,期间除了考试时间外,基本都用来给学生复习功课。而这个时间段,正好是香港非典疫情的最高峰。在部分小学、幼儿园,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被感染,已经陆陆续续地让孩子暂时休假在家。但中学会考的时间却并未因此而作出调整,对叶华飞和他的同学们而言,学校是非去不可的。
“平日里校园是很有生机的,体育场、教室,大家三三两两有说有笑,但那个时候不同了。”叶华飞说,无论走到哪里,每个人都被大大的口罩遮住了大半个脸,彼此的表情谁都看不到,只剩下眼神里的恐惧。喜爱打篮球的叶华飞偶尔还和同学去体育场运动了一下,但很快就放弃了,“打球的时候大家难免会有身体的碰触,本来很正常,但现在都觉得怪怪的,特别是一听到咳嗽声,更加紧张……”
而到了考试时间,集中注意力比任何时候都重要———4、5月份的香港,天气其实已经热得戴不住口罩,但是作为“铁纪”,整个考试过程都必须严格佩戴好口罩。“一个考场齐刷刷地一片白口罩,台上监考的老师也不例外。”叶华飞说,口罩背后没有人讲话,那种氛围真是说不出来的紧张,还有一些沉重。
令人色变的淘大花园
叶华飞的家住在九龙的观塘附近,离学校大约半个小时车程,往返途中经常会经过淘大花园。当时,这个最早传出非典疫情的地方足以令所有香港人“谈虎色变”。
“每次公交车在淘大花园站点停靠的时候,大家都好紧张。只要有人从这个站点上车,车里人就会觉得是从淘大花园来的……”大家虽然都戴着口罩,但丝毫掩饰不了眼神里的恐惧,“所有人都会迅速避让,专门空出一个座位,让上车的人去坐,就像在躲瘟疫!”更严重的是,甚至有人赶快下车,唯恐避之不及。
那段时间,“淘大”两个字几乎等同于非典,“无论是在街上、办公室,或任何场合,只要听说是住在淘大花园的,就会引发一阵小小的骚乱。”就连淘大花园周围的一些地区,都变得很敏感。
失去光华的东方之珠
“东方之珠”似乎瞬间失去光华,繁华多彩的香港笼罩在一片白色中,商场门可罗雀,“购物天堂”遭受沉重的打击;餐厅无人光顾,一些小店承受不了亏本频频歇业。“那段时间我们很少出去吃饭,都担心不够安全。”叶华飞说,唯一好卖的东西,似乎就只有预防非典的一些商品,“记得当时妈妈下班回来经常会带些‘板蓝根’、维生素C,以及消毒水等,不过这些东西也很紧俏,特别是‘板蓝根’,不但价格涨了,而且很不好买……”
非但如此,一时间,就连香港人最热衷的楼市、股市也明显冷清了许多,也几乎没人再有心情去关心“八卦”新闻,报纸的头条新闻、电视的黄金时段,统统被“SARS”占据,电视台每隔一小时就会公布一次疫情进展、新被感染的病例。“高峰期因为疫情太严重,必须每个小时刷新一次。”叶华飞说,大家见面时往往都是同一句话:“又几个了?”
打动人心的“香港精神”
不过,危难中香港人拥有的并不只有恐惧,“向SARS宣战”成为全港人的任务。政府公务人员纷纷深入社区,向人们宣传防御非典的措施和常识;社会成功人士纷纷捐资捐物,为抗击非典贡献力量。而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处于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全香港没有一个医护人员离职哦!”叶华飞仍然牢记当时媒体的报道,但他的声音自豪中又透出悲痛,“他们中有十多位年轻、优秀的人员为此付出了生命……”
香港人的感恩心态,由此升温,“向医护人员致敬”的公益广告时而可见,媒介不断发表言论高度赞扬他们的无私无畏……直到今天,市民们还会自发地前往安葬这些医护人员的浩园祭奠抗非英雄。
香港人的凝聚力,也从来没有这样强。走在街头,不时能看到一些商户组织发起的“心连心”自救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关爱也明显加强,“亲戚朋友、同事、同学,不论是打电话还是发短信,都忘不了问一声:你那里怎么样?多多保重。”就连一些平时不太熟悉的人们,相互间的距离仿佛一下子拉近了许多……
这场抗非战役中,“香港精神”被前所未有地激发出来。香港特首曾荫权曾感动评说:“香港人很少讲英雄感的,但抗击非典,体现了香港人的真正精神。最困难的时期,成了香港人最团结的时刻。香港人学会了逆境自救和共渡难关,多了人情味和责任心。”
■人物档案
叶华飞 香港人,23岁,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7月19日,他将和其他5名同学一起,到南京博物院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