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欧洲等境外成熟股市,5%以上的暴跌几年都难得一见,但在中国内地股市,今年以来3%的暴涨十分少见,4%—8%的暴跌却成了家常便饭,并且由先前的每月一次变成近期的每周几次,甚至连续几天。从先前的周末、月末演变为全周、全月任何时候。人们不禁要问市场究竟怎么了?
第一,目前市场最大的风险不是上市公司的风险而是来自政策的风险,印花税风波和“6·20”以后的“五大利空”,都是在4300点上方发布的,于是4300点成了家喻户晓的“政策顶”。据我统计,暴跌都是发生在利空密集发布铸成的“政策顶”之后,或是市场对“政策顶”达到共识之时,尤其是发生在周末和月末。这显然是违反市场经济法则的。
第二,出台的调控政策缺乏明确阐释,被市场夸大误读。例如,近日取消或减征利息税的消息刚出,一些媒体和网络上用的新闻标题便是“取消利息税相当于加息两次”。又如,财政部将发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的消息,媒体的处理又是“相当于十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对股市大抽血”。这类夸大其词的说法加剧了市场的恐惧,引发连续暴跌。其实,减利息税不增加上市公司贷款成本,反而增加存款收益;不仅增加了居民存款收益,也提高了股民银证转账户口上资金的收益;非但不是利空,反而是利好。至于特别国债,由于利率高于存款,大部分将被存贷差高达10万亿之巨的商业银行包揽,提高银行的收益,对股市不是利空,反而是利好。然而有关部门却没有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以至于引起市场误读,成了打压股市的“重磅炸弹”。
第三,市场主力由原先的“往上做”改为“往下做”。目前有关部门对市场的监管查违规偏重于对主力一路往上做、价格暴涨的个股,其实,暴跌时主力将股价一路往下做时的违规一点也不亚于暴涨时。
第四,官员轻率评论市盈率高低和泡沫多少,引发市场恐慌。本周几次暴跌与官员评论股市市盈率和泡沫有密切的关系。
第五,非流通股股东和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遭重创。2005年6月—2007年5月,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增值了9.2万亿,是2006年157家央企3.9万亿净资产的2.35倍。但“5·30”暴跌4天半非流通市值蒸发了3万亿,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流通市值蒸发了1.2万亿,相当多的中小投资者今年的盈利付之一炬,4—5月入市的新股民则被套30%以上。
第六,大幅震荡调整不改波段式向上缓行趋势。不少人认为货币流通性过剩已现拐点,主力机构正在战略性撤退。更有一些人担心牛市已经结束,市场开始转熊。我则认为市场尚未崩溃,投资者自己的牛市精神、思维、理念、心态、操作行为不能崩溃,只要人民币升值不停,经济和上市公司高增长不变,注资和整体上市未完,牛市就不会结束。尽管两年来的单边上升市难以为继,但单边下跌市也不可能出现,波段式向上缓行的趋势不可抗拒。正如2006年5—7月1750点和2007年1—3月2500—3000点的M头和三尊头最终都因上市公司中报、年报和2007年首季报业绩大幅增长而变成W底和三重底一样,4300点的M头也将经过反复震荡整理,最终由2007年亮丽中报出台而加以突破。
李志林(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