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来,快报《帮他们圆一个大学梦》的连续报道,使那些家境贫困的“准大学生”们成了众多读者最牵挂的人。一个个爱心不断涌向这些因为贫穷而面临辍学的孩子们,大家都表示要捐款,帮孩子们一把。 面对困境,孩子们没有一味地坐等着大家捐款,不少孩子也向记者表达了他们希望暑期打工,自食其力,挣一些学费。也许,一个暑假并不能挣足学费,但孩子们的想法非常让人理解,值得尊敬。 |
|
[求助学子]
■爱心反馈
姓名:杨先伟
住址:南京市溧水县窑河村
高考分数:610分
每搬一块砖 能挣一分钱
父亲要把儿子“搬”进大学
“别担心,让我们来帮你”
“家里穷,只有读书,才有出路。”不识字的父亲这一句话,给了杨先伟无穷的刺激。这次高考,他考了610分。父亲欣慰地笑了,也更加辛苦了,他凌晨4点就到窑场帮人搬砖,每搬一块砖,能挣一分钱,无论多辛苦,他要把儿子“搬”进大学校门。
随着一个个贫困学子的遭遇见报,快报的爱心助学热线也越来越热,无数的爱心涌向这群因贫困而面临辍学的孩子。除了捐款,更多的好心人都向这群贫困孩子表示了鼓励,“别担心,让我们来帮你”。
深夜看书
饿了泡锅巴充饥
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脸上颧骨高高地凸了出来,20岁的杨先伟说: “第一志愿,填了苏州大学。刚刚填好志愿”。
“不管录取到哪一个大学,都是天大的喜事!”一位胖阿姨像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一样,开心得手舞足蹈。胖阿姨姓刘,家住溧水县刘家村,与杨先伟非亲非故,但却对杨先伟十分关照。为了节省住校费用,高中三年间,杨先伟在距离学校比较近的刘家村,租了一间房子,住了下来。胖阿姨是房东的邻居,经常串门,认识了杨先伟。
“这孩子日子过得很苦。”胖阿姨说,杨先伟住在刘家村时,82岁奶奶也跟着一起住了过来,给他烧饭,照顾他。祖孙俩每个月只有200元生活费。为了减少开支,杨先伟的父亲杨成奇每个星期都会用自行车拖些大米、油、蔬菜送过来。杨先伟一天三顿就吃粗茶淡饭。高考前夕,有人建议奶奶给杨先伟买点牛奶喝,杨先伟却坚决不同意,他说:“奶奶,不要浪费钱了,我不喝牛奶,肯定也能考好。”奶奶点点头,心里却更疼孙子了,她偶尔会蒸点咸肉给孙子打牙祭。
杨先伟非常用功,下晚自习后,他回到住处继续看书,天天都要看到凌晨一两点。饿的时候,他连一包快餐面都舍不得吃,就用开水泡一点锅巴充饥。锅巴是父亲每天烧饭时,特意为他留的。攒了一包时,他就给儿子送来。房东看到了,也心疼不已,他家烧肉时,会给杨先伟留几块。胖阿姨也时常送些鱼肉。为了不影响杨先伟父亲打工挣钱,村民们天天轮流给他们送蔬菜,叫他安心打工。在高考前夕,村民们对杨先伟更加照顾了,胖阿姨还买了12只苹果,送上门给杨先伟补充营养。
搬一块砖挣一分钱
父亲手心老茧像鱼鳞
祖孙俩过得艰辛,杨先伟的父母过得也一点不轻松。
一场暴雨之后,杨先伟家屋顶又掉下两片瓦,那两间用木头架撑起的破败瓦房,让人忧心,它是否还经得起一场大风或暴雨的冲淋。记者上门时,杨先伟的父亲杨成奇刚刚从窑场赶回来,家中锅没动瓢不响。杨先伟的母亲韩明凤坐在家门口,两眼直直地瞅着门外。“她脑子不好,精神有问题。”杨成奇叹了一口气,说,“如果她好好的,我们一起做工,小孩的学费就好办了。”
杨成奇家住溧水县窑河村43号,他兄弟多,家底子薄,40岁的他通过妹妹换亲,娶了韩明凤。韩明凤小时候患过脑膜炎,之后脑子一直不好,还经常突然倒地抽筋,好在她生下的杨先伟非常健康。
“家里苦,小孩子只能靠自己读书才能有出息。”杨成奇说,儿子上学第一天,他就跟儿子说过这句话。儿子非常乖,没让父亲多操心。邻居王阿姨说,杨先伟家是村里最穷的,杨先伟的学习是村上同龄孩子中最好的。
儿子争气,杨成奇一心就忙打工挣钱。他没有文化,一个字不识,出远门打工不行,平时就在建筑工地上,帮人拎泥桶,拌沙浆,农忙时就在家栽秧割稻。他还在窑场帮人搬砖,搬一块砖头,可以挣一分钱,他一天要搬三四千块砖头。尤其是儿子高考分数出来后,他每天凌晨4点就去搬砖了。他的双手伸出来时,手心上的老茧,一片一片像鱼鳞一样。“下面我要找老板协商要工钱,不要不行了,我小孩上学没有学费。”杨成奇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我想打工
端盘子、当家教都可以
6月10日,杨先伟高考结束,到刘家村搬行李。村民们坚信这个孩子一定考得好,有5位村民,各掏了50元钱,塞进他的包里。
杨先伟告诉记者,在记者采访之前,他就拜托在溧水县城一家饭店洗盘子的舅妈,帮他也找一份工作。他说,不管有多辛苦,只要店家包他吃住,一天再给个十几元工钱,他都干。不过,舅妈“能耐”太小,至今还没给他找到工作。“我希望你们能帮我留心,看一看有没有单位需要人的,或者有没有人家要请家教。”杨先伟说,他真的想通过自己的能力,打工赚钱,减轻父亲的负担。“我爸爸头发全白了,早就全白了”。杨先伟看了看父亲,头低了下来,眼泪夺眶而出。
“他们需要更多的爱”
“千万不要放弃读书的机会!”在报纸上看到有贫困生表示自己想辍学打工的念头,在常州做生意的丁先生打来电话,委托记者一定要帮助这些贫困孩子。
丁先生告诉记者,1997年,他参加云南的对口扶贫,捐助了当地300个小学生上学。“捐助300个小学生,一年不过2万元,但却给了他们一个上学读书的机会。现在还在捐助三个大学生,其中两个大学生今年都拿了奖学金。看着他们成才,我觉得很开心。”丁先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帮助这些贫困的学生。“如果我们不去帮助他们。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无法上大学,也很可能一辈子都在务农。”
扬州的周先生几年前就曾资助过两个家境困难的学生,如今,其中一个男生还读到了博士,这让他觉得自己的苦心和爱心没有白费。“我还想再帮助其他的学生,同时我还想让我的女儿和其中一名女生结个对子,交个朋友,都是女生,还可以说说心里话。”
84岁老先生捐来1000元
昨天一大早,家住下关的华奶奶一看到快报上刊登的爱心账号,就坐不住了。76岁高龄的她冒着大雨走到附近的中国银行,她把300元退休金汇入快报的爱心账户。“看到你们的报道我很感动。我从退休金里拿出一部分。300元,不多,但也算是为贫困的孩子们出一份力吧”,华奶奶说。
打来热线的,还有一位浦口的老先生。虽然已经84岁高龄,听力也不太好,但老先生仍然表示愿意捐助1000元帮助他们。老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一早看到报纸后十分同情这些孩子们的遭遇。“不能因为贫穷,而让这些孩子失学啊”。
老先生说,这1000元是他偷偷瞒着家人捐的,所以他希望报纸不要刊登他的姓名。“我只是尽我所能帮助他们。” 因为听力不好,记者在电话里说了好几次,老先生才把爱心账号记了下来。“这是我自己的钱,我要捐出来,你们可一定要帮我带给这几个孩子啊”,老爷爷不停嘱咐记者。
“要坚强地面对磨难”
苏州的张先生是一名私营业主。他看到张小琴不仅学习优异,还会帮助妈妈磨豆腐,触动很大。对于这些贫困生,他坦言自己绝对不会捐钱,但是他愿意给这些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我希望张小琴能到苏州来上学,这样我不仅可以每个月提供她几百元生活费,还可以提供给她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
此外,张先生还希望通过快报告诉这些贫困生,“人的一生有很多苦难,我们每个人都要去面对,去克服。在克服贫困的过程中,必须也要有孩子们自己的努力,这对他们的将来反而会更有利!”
实习生 童婷婷 记者 黄卓琳 钟晓敏
■相关新闻
■提示
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启动
快报讯(记者 陈英)暑期就要到了,自即日起,共青团南京市委启动了贫困大学生暑期勤工助学活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来帮助南京的贫困大学生,实现他们成长成才的梦想。
本次活动将简单的送钱送物转变为让贫困大学生与社会需求、特别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岗位相对接,引导贫困大学生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同时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活动为期两个月,主办方将协同南京领航人才和南京青年人才机构,组织多家单位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信息,并将于近期召开用人单位现场推介会,同时也欢迎社会爱心企业加盟此次活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工作岗位。
学生报名可采取短信方式:发送BM至06000,根据系统提示回复姓名、性别、学校、专业即可参加(短信免费)。咨询电话:84542390(团市委统战部),活动详情见南京团市委网站(www.njyouth.org.cn)和市青联网站(www .njyf.org.cn),下载相关表格根据要求填报。
爱心账号继续开通
亲爱的读者们,如果你们也愿意为这些孩子献上一份爱心,你们可以将爱心款转入快报的爱心账号:华夏银行南京汉中路支行,钟晓敏41402020010101944740(到各家银行都可转账)。我们也将于报道接近尾声时,刊登所有爱心账户的捐款明细,以及受助者的名单及受助金额。
“钟晓敏爱心工作室”也在此呼吁受到资助的准大学生们,将来你们学有所成,顺利找到工作之时,一定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这个社会。你们可以直接资助一些贫困大学生,也可以给我们的爱心账户汇款,让这个爱心账户的爱心款“活”起来,循环着去资助下一批准大学生们,让他们像你们一样,圆上“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