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3版:人间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陈仁麒将军与董存瑞一家的不解情缘
· 荒唐夫妇策划婚姻黄金周闹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6 月 2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陈仁麒将军与董存瑞一家的不解情缘
  戎马一生的陈仁麒将军,生前曾不止一次地对人讲过,他这一生最值得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发现和宣扬了英雄董存瑞。正是为此,他和董存瑞的家人结下了一段深厚的感情。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之后

  那是1948年春夏之交,我人民解放军冀察热辽军区第11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政治委员陈仁麒奉命指挥所属部队攻打名城隆化。

  1948年5月25日,我军向隆化守敌发起总攻,占领了苔山制高点后,城里的敌人便将其主力收缩到隆化中学及其周围的各据点,妄图凭借工事负隅顽抗,固守待援。这样,隆化中学成了我军攻击的重点,拿下了隆化中学,此战便胜券在握。

  战斗在我方阵地最前沿的是11纵队32师96团6连,负责炸毁阻挡我军前进道路、对我攻击部队威胁最大的那一座桥形暗堡。6连接连组织几次爆破皆未成功,6班长、共产党员董存瑞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向指导员请求道:“我是班长,是共产党员,由我带一个爆破组去炸掉它!”他满怀信心地向指导员表决心:“保证完成任务!”

  得到指导员批准,董存瑞便带着两个战士向那座桥形暗堡匍匐前进,当快接近暗堡时,那两个战士中弹不能行动,待董存瑞一个人运动到碉堡底下时,冲锋号响了。突然,桥形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地被推开了,立刻出现了6个暗藏的机枪眼,子弹像密雨一般向我冲锋连队扫来。连里的同志清清楚楚地看到董存瑞在暗堡下面想找个什么东西来支撑炸药包,但暗堡下是光滑滑的陡岸,没有任何适用的东西。他几次将炸药包往堡眼处塞,都被敌人死命地推了下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只见他闪身避过堡眼,将身子紧贴在暗堡底部的桥桩上,一手托起炸药包,一手拉着导火索。只听“轰”的一声,敌人的暗堡飞上了天,疯狂扫射的几挺机枪一下子哑了。顷刻,96团的几个连队,一下子越过了这个障碍,攻进了隆化中学……

  傍晚,硝烟飘散,隆化城头红旗猎猎,城里城外歌声嘹亮,攻城部队的指战员们沉浸在一片胜利的喜悦中。时任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的程子华将军带着秘书齐肃来到隆化城检视战果,看望浴血鏖战的前线官兵。当程司令员一行走到一座被炸塌了的桥旁边时,看见几个战士抱成一团在撕心裂肺地恸哭。一问方知,原来他们的班长董存瑞为炸碉堡而英勇地牺牲了。战友们在这里找了半天,只找到一只像是班长穿的已裂开大口子的青布千层底鞋。

  程司令员听得呆了,震惊、感动、难过,一时百感交集。他颤抖着双手接过那只鞋子,两行热泪潸然而下,良久,才神情凝重地对齐秘书说:“你立即去32师96团,搜集董存瑞同志的事迹,写一篇报道,给《群众日报》刊登,还要写一篇社论颂扬英雄!”

  当齐秘书赶到96团6连时,出乎他的意料,11纵队政委陈仁麒已带领几名政工干部正在6连连部等他呢。

  “董存瑞同志舍身炸碉堡的事,我纵队各级干部都知道了,程司令员给我打了电话,我们就抄近路赶来了。”陈仁麒眼圈红红的,见到了齐秘书不及寒暄,便让董存瑞生前的连长、排长和副班长郅顺义,以及幸存的几位老战士讲述了英雄的壮举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讲着讲着,人们一个个都哽咽失语,沉浸在无比的悲痛和感动中。

  陈仁麒感慨万端地说:“董存瑞同志成为英雄不是偶然的,我为我的部队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他舍身炸碉堡绝不是一时的冲动,从他人生的轨迹可以看出,这是党的培养和教育的结果。”

  三天后,第11纵队党委发出了悼念、学习董存瑞同志的决定。

  1948年7月10日,冀察热辽行署决定:为纪念在解放隆化战斗中英雄顽强自我牺牲的人民英雄董存瑞同志,特决定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以志永垂。

  第二天,即1948年7月11日,冀察热辽党委机关报———《群众日报》头版刊登了题为《共产党员奋不顾身 董存瑞自我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的报道,同时还发表了程子华司令员的文章———《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文章对英雄给予了高度评价。

  随着革命的胜利进展和新中国的建立,董存瑞成为华夏大地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与英雄家属的交往

  作为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的领导和发现、宣扬英雄典型的主要当事人之一的陈仁麒同志,新中国建立后在部队里担任要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身居高位的他始终不忘董存瑞及其家人,一直跟烈士的父亲董全忠保持着书信往来,还不时寄些钱、物给董家,以表心意。

  1958年夏天,时为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的陈仁麒中将,利用在北京高等军事学院深造放暑假的机会,特地赶到河北怀来县董存瑞烈士的家乡,看望烈士一家。他紧握着董全忠的手,激动地说:“老哥,我这是来探亲的!感谢你为我们部队养育了一位伟大的英雄!”随后,将军转身,拉着董存瑞大妹董存梅的手,慈爱地问道:“还记得你的英雄哥哥吗?”

  “记得,”董存梅羞赧地答道,“参军时,他个儿低,部队不要,他急得哭了起来,跟部队上的人论理,说到了部队,高粱米饭一撑就长高了。”说着,她模仿着哥哥当时的动作,用手比划着,将手伸到将军的头顶。

  女儿的话,也引起了董家二老的回忆。通过跟董家二老的一番拉呱,将军得知在当年烈士捐躯时部队还不甚了解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

  1944年秋天,年仅15岁、小名“四蛋子”的董存瑞,在父母的包办下,同一个比他大三岁的本地姑娘卢长玲结了婚。十五六岁就娶妻生子,这在当时的河北怀来一带农村是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

  1945年,即董存瑞和卢长玲结婚的第二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大反攻阶段,16岁的董存瑞说啥也要参加八路军。小两口分别时,董存瑞对哭成泪人的妻子说:“你等着我,打下了太平的日子,我就回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董存瑞所在的地方部队,被编入冀察热辽军区第9旅开赴前线,同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作战。一次,董存瑞跟排长郭元方到董存瑞的家乡一带执行任务,郭排长就让董存瑞顺便回家看看。董存瑞先见过父母,然后去见妻子卢长玲。董存瑞虽然不知何时才能打败蒋介石结束战争,但他深知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便对妻子说:“长玲,我这一走,生死难测,万一回不来,你一定要改嫁,你的日子还长着呢。”卢长玲听了丈夫的这番话,忍不住扑进丈夫的怀里失声痛哭起来。

  回家时间不长,董存瑞便匆匆地跟父母、妻子告别,又踏上了征程。这一走,竟是董存瑞与家人的永别。

  在部队里,董存瑞英勇杀敌,多次立功受奖,1947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妻子卢长玲非常明白事理,那是上炕剪子下炕镰,无论是田里还是家里,都是一把劳动好手,不仅孝敬公婆,而且跟几个小姑子相处得非常和睦。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卢长玲悲痛欲绝,三年后才在公婆再三劝说下改了嫁,临走时痛哭不止。

  “长玲可是个好闺女呵,俺家穷,在俺家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董母讲到这里泣不成声。身经百战的将军听了也双眼湿润,唏嘘不已。

  临别时,将军听说正在读初中的董存梅非常爱读书,便高兴地说:“这是好事,我支持你!”自打那以后,陈仁麒就一直在经济上和学业上给予董存梅以帮助,直到这位农家女上完大学。

  1961年,全国上下遭受大饥馑,董家虽是烈属,受到政府优待,但也仍是常常揭不开锅,董全忠和小女儿还得了浮肿病。陈仁麒将军得知后非常不安,便和老伴商量,将家中积攒的200多斤粮票和200元钱派人送到董家,并将患浮肿病的董家父女接到北京,安排到部队医院住院治疗。

  老将军的临终嘱托

  1983年,陈仁麒将军正式离休。晚年他一直致力于宣传和弘扬董存瑞英雄事迹的工作。1993年,隆化隆重地举行了纪念董存瑞烈士牺牲45周年的活动。早已百病缠身、瘫痪在轮椅上的老将军接到邀请信后,不顾子女和秘书的劝阻,说:“就是爬,我也要爬到隆化去!”纪念会上,老将军和老战友们一道,忆往昔峥嵘岁月。想到为人民利益牺牲的董存瑞和无数革命先烈,这些看到革命最终胜利的幸存者都感慨万千,热泪长流。

  一年后,老将军在北京溘然辞世。临终前,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守候在身边的亲属说:“董存瑞是我部队涌现出来的英雄,我的追悼会一定要有董存瑞烈士的亲属参加。”

  适逢董存瑞大妹董存梅出差在外,为了满足将军的遗愿,将军的追悼会不得不推迟了五天才举行。

  摘自《党史博采》淮驹/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