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30日,“第十届国际奥陶系、第三届国际志留系联合大会”在南京召开。150余名地质古生物学家将就奥陶纪和志留纪古生态、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环境、古气候、地球化学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旭院士告诉记者,奥陶系和志留系(5亿年前~4亿年前)在地质史上是连续的两个年代,是全球油气生成的重要年代。他介绍说,从奥陶系开始,全球生物不可避免地又进行了一次从大爆发到灭绝的过程。
4亿4000万年至4亿年前时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当时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氢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齿类植物在此时期繁盛于海岸近处,因此以陆上植物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现了。
专家表示,地球上出现的厌氧事件是形成石油的一个导火索。当时气候温暖潮湿,在海洋和湖泊周围的陆地上和湖中的淡水里,繁殖着各种动植物,特别是浮游支物的介形虫、鱼类和甲壳类的叶肢介大量繁殖。由于地球上的氧气突然大量减少,这些动植物因而出现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现象,周围的细菌为分解其残骸而消耗氧气,于是出现了缺氧环境。这些生物死亡之后,同周围河流带来的泥砂一起在海洋或者湖泊底部沉积下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了巨厚的沉积岩层。在这些沉积中所留下的大量有机物形成了石油源岩。而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理论是,埋藏在地下的远古时代未被细菌分解的有机物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变,形成了可供开采的石油。快报记者 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