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9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养虎巷 600年“虎啸”被抹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6 月 2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养虎巷 600年“虎啸”被抹去
  城市地名的变化,常常是一个城市变迁最直接、最具体的记录。地名的演变自有规律,或传递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或讲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或记录着一位杰出人物的故事……因此,后人能够从五花八门的地名中,触摸到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感受到历史的凝练与厚重。

  一个老地名的消失是城市变迁的必然,然而,当它从你眼前慢慢淡去,不免为它感到惋惜……

  有着600年历史的养虎巷昨日正式围挡,将要成为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的一部分,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改造以后,原来的养虎巷将成为创意产业园连接秦淮河堤的公用空间,河边改造成餐饮和展示空间等特色商业区。

  养虎巷,被创意产业园取代

  昨日上午,记者在城墙外秦淮河养虎巷的路口看到工人正用深蓝色的挡板挡住巷子的东口,并且用板材和钢筋开始搭建脚手架,准备在巷口设立一个工地大门。

  地图上即将消失的养虎巷呈东西走向,紧沿着护城河南侧,东起双桥门、土城头,西与扫帚巷相连接,全长约500余米。

  据了解,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即将动工,该园区北临外秦淮河,园区北面围墙下就是养虎巷,规划建设中,创意园将把紧靠养虎巷的围墙推倒,使园区直抵外秦淮河边,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园区,并重新建造临河的景观,沿外秦淮河自东向西建成特色商业区、河沿街、博览展示区、商业步行街等,目前是一期工程,主要是对沿外秦淮河的老建筑进行整体改造,引进休闲餐饮、特色零售、精品酒店和创意博览展示等业态。

  据记者了解,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占地总面积21万平方米,建设面积11万平方米。根据规划,产业园建设前后共分成三个阶段。目前,园区建筑的整体改造和包装工作已经启动。整个园区预计总投资12亿元,2010年建成后将成为南京创意产业新地标。

  几年前,养虎巷就已成空巷

  “这条巷子历史可久了。不过原来住在这巷子里的人也早搬光了。现在当真要拆了,还是挺可惜的,毕竟是叫了多少年的老地名了,说没就没了,唉!”家住在养虎巷旁边的扫帚巷的张爷爷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就听说过一个老城南的民间故事《周处除三害》。传说吴国大臣周处年少时就去南山灭虎,据说那个“南山”就是养虎巷所在地,因此这里也因为周处的故事而得名。

  张爷爷告诉记者,50多年以前,因为在城墙外围,当时养虎巷很偏僻,只有在西端的双桥门交接处有十几户人家。上世纪七十年代,晨光机械厂从该厂的五金库、物料库位置起,沿着宽阔的护城河坡建造简易职工宿舍区,清一色青砖瓦平房,这才有点人气。1979年,城市下放职工和知青回城,纷纷在养虎巷两侧搭建过渡房。同时,永红造纸厂在此扩大厂房。这时候,养虎巷才形成一条像样的巷子。

  2003年,外秦淮河岸拆违,原来的平房区都拆掉了,曾经住在巷子里的人也陆续搬走了。

  当张爷爷回忆这里的人和事时,眼中明显流露出了不舍和惋惜。

  老地名就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昨日,南京市地名办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面对南京城市建设导致越来越多的老地名消失的情况,一直很受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相关的保护政策仍然在研究阶段,目前还没有系统的保护条例可以遵循。

  快报记者 陈岚

  这里曾经动物凶猛

  600年前是皇家动物园

  朱元璋留下的养虎场

  “说起养虎巷,老南京人都是略知一二的,因为这条曾经养过老虎的巷子,可是南京明朝的皇家动物园。”秦淮地方志办公室的专家告诉记者,现在的养虎巷的确就是明代的皇宫养虎场原址。

  说起古代帝王的生活,在现代人眼中,其实是颇为枯燥乏味的。那些皇帝,长年累月住在皇宫中,日子过得再舒服也会腻歪的,就变着法子给自己找乐子,建个动物园当然不足为奇。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大修城墙、大建宫殿的同时,也不忘顺手给自己搞个皇家动物园,地点就在御花园一角,饲养了许多珍禽异兽,郑和下西洋带回的麒麟(长颈鹿)也养在这里。不过一些身躯过于庞大的动物,或者是野性未驯的猛兽,都被安置在皇城之外。例如,南京外郭城门有“大驯象门”、“小驯象门”,在通济门七里街还有“象房村”,这都是明代驯养大象的地方。养虎巷,则是朱元璋圈养各地进贡猛虎的地方。

  相传,朱元璋养老虎还有另一个目的。当上皇帝后,朱元璋的安逸日子过久了,长时间缺少活动,四肢关节疼痛难忍,宫中御医开出虎骨泡酒的药方。那虎骨酒果然有效,于是为了自己和皇室人员能时常喝上虎骨酒,朱元璋下旨在城外圈养老虎,地点就选在现在的养虎巷以及再稍南一些的养虎仓一带。

  1421年,朱元璋的儿子朱棣迁都北京,皇家动物园衰败了,皇家养虎场和象房逐渐废弃,空留一个地名。

  “周处杀虎”的传说

  朱元璋养老虎造就了养虎巷,但在此1100年前,已经有一只老虎在此闯出偌大名头,也给人们留下一段“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周处生于公元236年,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年少时曾为祸乡里,后来浪子回头,功业更胜乃父。他曾拜名士陆机兄弟为师,写出了《墨语》、《风土记》等书,后来出任东吴东观左丞,吴亡后在西晋为官。因为刚正不阿、得罪权贵,他被派往西北讨伐叛军,英勇战死在沙场。

  南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记载,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无理,是当地一大祸害。当时,地方上还有一条蛟龙和一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因此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起码那样会好些。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去斩杀蛟龙。他和蛟龙在水里搏斗了三天三夜,百姓们都认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纷纷互相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听说了此事,顿时心生悔改之意。于是,他拜名师,立志苦学,终成一代名臣。

  这是有书可查的记载,但在老南京的民间传说中,自然就多了几分神话色彩,老民俗专家窦昌喜说,民间版的《周处除三害》中,点化周处的是观音菩萨。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对他的母亲也非常不好,经常打骂。一日周处看别人都去寺庙上香,他也跟着去了。在周处登上观音神像前的一个台阶时,竟然不由自主地倒了回去,如此反复几次后,周处赶紧跪下磕头。观音菩萨显灵了,对周处说:“你家里就有一位活菩萨,你却来拜我,不是太没有诚意吗?”观音告诉周处,那菩萨是反穿着衣服倒穿着鞋的。这晚周处回家时已经有些天晚了,他的母亲躺在床上,听到他敲门后,怕开门晚了被他打骂,随手抓起一件衣服披在身上,倒穿着鞋就去开门。周处一见母亲这样,赶紧跪在母亲面前认错。周母让儿子做三件事,杀死老虎和蛟龙再改过自新,才肯原谅他。于是,周处照着母亲的话去做了,终于改邪归正。

  周处打虎的地方,就在养虎巷附近,他的读书台所处的巷子叫老虎头,此外附近还有赤石矶(虎血染成)、蟒蛇仓等地名。周处读书台的隔壁是石观音庙,传说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周处的母亲,做了一尊观音石像放在庙里朝拜,因此这里就叫做石观音庙。

  “养虎巷”

  变成“打虎巷”

  一个城市的地名也是经常会起变化的,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据记者从养虎巷周边的居民处了解到,有段时间,“养虎巷”变成了“打虎巷”。

  文革初期,搞破“四旧”立“四新”。当时许多人的名字、街巷的名称、单位的招牌,都被认为是“四旧”,于是各处涌现出改人名、改地名、改单位名的热潮,养虎巷当然也不例外。

  毛主席曾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中写过:“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于是,人们就感觉“养虎巷”这个名字似有与毛主席唱对台戏之嫌,毛主席说老虎要打要消灭,我们怎么能养虎呢?况且,中国也有一系列成语,例如“养虎遗患”、“养虎伤身”、“养虎自啮”等,表达的都是贬义,因此这个地名一定要彻底改过来,结果就改成“打虎巷”!于是,当时所有的路牌、门牌全部改为了“打虎巷”。

  文革结束后,有关部门在整理街巷名称时,认为称“养虎巷”是有历史渊源的,不可乱改,又将“打虎巷”改回“养虎巷”,重做了路牌和门牌,恢复了原名。

  如今,养虎巷随着城市的建设将从地图上永远地消失了,但它的那段历史,却将给南京人留下不灭的记忆。

  快报记者 白玉磊 陈岚 /文

  快报记者 唐伟超/摄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