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上有两对石狮一直都很忠心地守着陵墓,一对立在大门外,汉白玉的材质,圆润的身躯,敦厚的神态,让人看了忍不住要上去摸摸;另外一对在中山陵的第七层台阶上,它们麟毛飞扬,脚蹬假山,咧着大嘴,笑望着远方;但这对狮子显然受过“伤”,麟毛、尾巴上都留有伤痕,尾巴只留下尾椎,其中母狮子抬起的右腿也断了一截。
“太可惜了,老远就看到这对遍体鳞伤的狮子……可以修复的,也应该修复,中山陵看上去气势是那么磅礴,不修真是个让人遗憾的缺陷。”昨天,首次来宁观瞻中山陵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复专家白荣金老人为此一直心伤不已。对此,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处长王前华告诉记者,他们曾经给石狮安过“假肢”,但后来又下了下来,因为有人认为,残缺也是美。
不过,采访中,记者却发现这对“受伤”的狮子浑身都是谜。
浑身伤痕怎么弄的?
猜想一:文革时期破坏的
猜想二:侵华日军造成的
昨天,当记者来到墓道上的这对石狮旁,果然伤痕累累,西边的是只母狮,东边的是只公狮,但两只狮子尖尖的脚趾很多已被敲断,麟毛也被断成一截趴在身上,尾巴都只剩下了尾椎,背上、眼睛、下巴都有水泥修过的痕迹,而母狮“伤势”更重些,抬起的右腿在空中齐刷刷地被切断了。即使这样,这对狮子仍备受游客青睐,很多游客以此为背景拍照留念。
石狮浑身的伤痕是怎么来的?现场一位叫刘燕的解说员说:“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弄断的。那时候红卫兵截断了狮子的尾巴,打掉了母狮的右脚。”对此,孙中山纪念馆副馆长刘东华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征集了很多老照片,只要有这对狮子的,我们都会很努力地对照,不过,就算我们怎么努力,就是看不太清楚,老照片上母狮子的脚白白的,也看不太清楚。”他认为,狮子的伤有可能是日军造成的,“狮子下面的铜鼎上还有两个洞,那是日军留下的。这对石狮子上的伤也很有可能是那时候就留下的。”
究竟守陵多少年了?
猜想:70多年。1928年就位的。
“别看汉白玉的石狮,样子憨憨的,它们曾经可是皇家的看门狮。它们原本是给乾隆的好几代孙子看过大门的。1935年7月,当时的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将军在北平定王府购得,当礼品送到南京,放到了中山陵墓道的大门外,专门来守陵了。”
相对于一身皇气的汉白玉石狮,墓道中间的石狮也不一般。刘东华介绍说,这对石狮比较特殊,是福建省著名雕刻铺蒋源成的第三代传人蒋文子的杰作;以前,在这两只石狮子的口中,原先各有一只圆珠,能在口中自由转动而不会掉出来。后来西边一只狮子的牙齿被损坏了一颗,圆珠就此失落。它们应该是中西合璧的雕法,狮子的毛发飞扬,是法式的雕法,而嘴巴里含了一个圆球,则是中式的雕法。
这对中西合璧的石狮守陵多久了?
王前华说,大概70多年了吧,具体多长时间不清楚。而刘东华则摇摇头,他说,中山陵的档案原本很齐全,就连山上的小草坪都可以从南京市档案局查到,但唯独这对石狮找不到出处。“这对石狮是谁叫蒋文子雕刻的?是怎么送过来的?已经无证可查了。我们曾经找过很多资料,都没有找到。也许有关这对石狮的资料,在1949年被带到台湾了,也有可能已经失落了。不过,当时蒋文子还雕刻了中山陵墓道上的华表,这对华表是作为附属品于1928年就位的。”
究竟是什么材质?
猜想一:人造青石
猜想二:花岗岩
意气风发的石狮是什么材质雕刻的?“中山陵的主体基本上是花岗岩建的,虽然没有细看,但可以肯定这对石狮子不是,不过好像粗看下,也一时看不出具体是什么材质。”白荣金老人也在边上点了点头。
刘东华认为是人造青石做的,“应该是仿石头的材料。”而王前华则认为应该是花岗岩;“应该是豆栗色的花岗岩的材料,福建有花岗岩,而在江苏很难找到这种石材。”而在中山陵参观的一位男士,也很肯定地说,这是花岗岩的材料。
■讨论
该不该帮狮子“疗伤”?
“中山陵是南京国际化的一个象征,但是这对遍体鳞伤的洋狮子,确实煞风景!”叹息之余,白荣金表示,“其实修复不难,首先查清石质,然后调出原始的档案照片,根据照片进行精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黄荣光认为,石狮子修复时,上面用水泥打的补丁要完全抠掉,“上世纪70年代,一般文物修复都用水泥补,一是不好看,与原材质不符,二是水泥呈碱性,会腐蚀原来的材质,反而损坏得更快。”
“南京博物院就有这种技术,其实只需要8~10天,价格也不是很贵。”两位专家说。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处长王前华告诉记者,他们也很关注受伤的石狮,为了修复母狮,他曾让雕塑人员按照公狮子的腿,给母狮子做了一个“假肢”,但安上去后,怎么看怎么碍眼,最终还是取了下来。“我们找不到和现有石狮一样的原材料,颜色总是不对,而且,现代工艺也没有原来的那么精致,后来,我们干脆就想:让它这样吧,残缺也是美。”
一边说要修,一边说不要修,那么石狮究竟该不该修复?今天,读者可以拨打96060,我们将倾听您的意见。
快报记者 胡玉梅 毛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