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历史,留给南京的,不应该仅仅是废墟和怅惘。这笔宝贵的历史遗产,想办法去继承和发扬光大,远比遗憾来得有用。重现过去那些辉煌的建筑,可以让南京人更加清楚地记住自己城市的那段历史。南京的“文艺复兴”,正在悄然地进行,就像涓涓细流终将化为奔腾的江河一样,最终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历史与现在水乳交融的新南京。
重建:南京的新城市运动
项目:夫子庙
始建:宋景元年(公元1034年)
重建:1983年
南京夫子庙是供奉和祭祀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其全称是“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庙”,简称“文庙”,俗称“夫子庙”。
这组古建筑群历经沧桑,几番兴废,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之后,于1937年遭侵华日军焚烧而严重损毁。1983年,政府拨款重建夫子庙古建筑群,主体建筑大致恢复了旧貌。
项目:古鸡鸣寺
始建: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
重建:1983年
古鸡鸣寺,是南京最古老梵刹之一。鸡鸣寺原名同泰寺,建成时规模很大,有6座大殿、九层宝塔和10余座小殿及佛堂。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命拆除重建,才改名为鸡鸣寺。1979年,政府为了保护名胜古迹,决定重建鸡鸣寺。1983年以来,在方丈宗诚法师的领导下,寺庙逐渐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项目:乌衣巷
始建:时间不详
重建:1997年
乌衣巷在南京市东南面,三国时是吴国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东晋初,大臣王导住在这里,后来便成为王、谢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1997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
项目:静海寺天妃宫
始建:明永乐年间
重建:1997年重建静海寺,2004年重建天妃宫
静海寺始建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系明成祖朱棣为纪念郑和等人下西洋凯旋归来而敕建,并赐额“静海”,意为四海平静。
天妃宫建于明永乐五年,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后,明成祖赐建“龙江天妃宫”。1937年,天妃宫全部毁灭于侵华日军的炮火。2004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下关区斥资5000万重建。
项目:金陵凤凰台
始建:不详
重建:2001年至2002年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留下的优美绝唱。然而,世事变迁,古凤凰台早已难寻其迹,有诗无台一直是千古憾事。近年来,南京雨花台区政府决定再现这一独特的人文景观,最终选址于具有“三山烟霞,二水奔流”之诗境的江心洲洲头。
项目:阅江楼
始建:一直有记无楼
重建:1999年至2001年
南京阅江楼与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合称江南四大名楼。朱元璋称帝后,下诏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但因明代初年国库拮据,加上有许多要政大事必须处理,朱元璋后来停建了阅江楼。
阅江楼真正建成,已经是2001年了,从此结束了600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
快报记者 白玉磊
[人物档案]
麦保曾,男,1917年3月生。1935年进入唐山交通大学读书,1953年后,任职于南京市工务局(南京市建委前身)。1978年后,担任南京市规划局副局长、总工程师。目前,他是南京唯一一位经历南京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及现阶段南京规划的一名城市规划专家。
解放初期:
规划就是修马路
90岁高龄的麦保曾老人说起南京城解放初期的规划来,记忆犹新,“那时南京没具体规划的概念,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修马路。”
麦老说,当时修路,马路有多宽都有规定,比如现在的长江路、中央路,当时要求是不少于23米宽,“解放初期这样宽的马路够用了,哪有现在这么堵?”
改革开放:
有了第一份规划
“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后,南京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个规划。”麦老说,这个规划内容首先是人口控制,并发展“卫星城”建设。南京居住人口要控制在120万人以内,但出人意料的是,“没过半年,南京居住人口数量就到了130万,规划跟不上发展似乎是个必然”。
现今阶段:
保护资源是第一
麦老说,新时期的规划,重要的是对资源的再现和保护,秦淮河的整治、阅江楼的新建、江宁织造府的复建等,“该挖掘的都挖掘、该保护的都保护,这才是南京自己的特色”。
“现在的规划更加长远了。”麦老说,南京有了一部20年的总体规划,南京更多的是在保护山水城林的资源了,而不是一味盲目大搞建设了。
快报记者 尹晓波 文/摄
老人眼中的南京规划“三步曲”
2007年5月,酝酿多年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暨遗址园区的复建工程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初步方案也浮出水面,南京人久违的一个伟大建筑将重新展露它的风采。
曾经,在西方人眼中,大报恩寺塔是和比萨斜塔齐名的中世纪世界奇观。几个世纪过去了,因为缺陷而成为奇迹的比萨斜塔依然斜而不倒,而更为完美的大报恩寺塔,却没能躲过兵火的摧残,化为一片废墟,渐渐成为南京人记忆中一个漂亮的符号。
始于谜团,归于谜团。这句话是对大报恩寺塔的最贴切描述了。在它即将重新从一个符号变为实物之时,不妨再翻开那段历史,聊聊它的故事……
前身是中国最古老的佛塔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这两句诗,南京人都耳熟能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四百八十寺”的起源就是大报恩寺,只是那时候不叫这名字。大报恩寺的历史从孙吴开始,历经各朝,有过长干寺、天禧寺等名字,大报恩寺塔的前身则是阿育王塔。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蒋赞初说,经过考证,阿育王塔约建于东汉献帝的兴平年间(公元194~195年),是南京最古老的佛塔,也是中国最早的佛塔之一。建塔者极有可能是秣陵人符融,他曾任徐州刺史陶谦麾下之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运漕官,并以漕运所得经费建庙盖塔。符融为最早见于正史的中国阁楼式佛塔的创始者,后退守故里秣陵,为孙策攻灭。
之后的一千年间,大报恩寺几经兴衰。到了明初,朱元璋在三年时间内花费黄金两万五千两,用于重建、维修该寺、塔。但是在1408年,该寺、塔被人放火焚毁。
1412年,朱棣下令重建大报恩寺,同时要求“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重建工程历时16年(另一说法为19年),动用军夫工匠10万人,仅建塔一项费用,耗银就达248.548万两,把郑和下西洋剩下的100多万两也搭了进去。想要更加直观地读懂这些数字,可以查询一下当时的资料,当时国家一年的总收入不到3000万两,当时每年给官员发的工资总额才66.6万两。
而这时候,朱棣已经开始在北京修建宫殿、整修河道以通漕运,开始做迁都准备了。迁都可是国家最大的事情了,而且要花费巨额资金,那么在花大钱建造新都的同时,为何还要进行大报恩寺这样一个巨大工程?
这就是围绕大报恩寺的第一个谜团。明朝正史上说,朱棣此举是为了报答老爹朱元璋和老妈马皇后的养育之恩,但在传说中却不是这么回事。一种说法是朱棣的亲妈并不是马皇后,而是一个来自高丽的妃子,因为朱棣出生时尚未足月,所以朱元璋将她用酷刑处死。朱棣兴建寺塔,其实是为了纪念他的亲生母亲。另一种说法是,朱棣为夺皇位逼得侄儿朱允炆葬身火海,为减轻自己的罪过,他下令修寺建塔。
郑和与大报恩寺塔的渊源
监督建造大报恩寺的人,有史料说除了工部侍郎黄立恭,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三宝太监郑和,由于郑和同时身负下西洋的重任,难以全力照顾此事,因此工程进展缓慢,直到朱棣死了都没全部完工。但是,郑和的后裔、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理事郑自海经过考证后提出另一种说法,大报恩寺开始并不是郑和督造的,而是由另一个宦官汪福主要负责,但是汪福挪用工匠做了别的事情,工程一再拖延,因此在宣德三年,皇帝下旨由郑和接管该事,所以大报恩寺开始并不是郑和督造的,但确实是在他手上完工的。
此后,郑和专门为大报恩寺手书了一卷《妙法莲华经》,经文全用金粉写成,长达四十多米。但是经书刚刚写完,郑和就去世了,死前命人将经书献于寺中。后来,大报恩寺遭了大火,经书就流失出去,后来辗转多年,流落到浙江平湖的报本寺中。
三套琉璃构件孰真孰假
重建的大报恩寺,占地广阔恢宏,依山临水,周围达九里十三步,几乎包括今长干桥东南、雨花路以西的全部街区在内。大报恩寺塔高约八十米,甚至在数十里外的长江上也可望见。塔身九层八面,全用琉璃构成,塔的各层和内壁布满佛龛。塔顶是重达两千两的黄金宝珠顶,镶满金银珠宝,塔身表面均贴以白色瓷砖,拱门琉璃门券,门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角梁下悬挂152个风铃,日夜作响,声闻数里。自建成之日起,宝塔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盏,每天耗油64斤,白日金碧照耀,夜晚灯火通明。
大报恩寺塔建成后,登临游览者不绝于途。就连清朝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也不顾年事已高,勉力攀登。当时来中国出使、经商、游历的外国人,都称它是“四大部洲所有的绝美的伟大建筑”,堪与罗马大剧场、亚历山大古城、比萨斜塔相媲美。
但是,这祈福的宝塔,自建成起就多灾多难。因为高度问题,再加上没有安装避雷针等设备,因此它屡遭雷击。而这,恰恰又引出大报恩寺塔的又一个谜团。
据明末张岱《陶庵梦忆》所载,当年建造大报恩寺塔时,共烧制了三套完整的琉璃构件,建塔时用了一套,另外两套则编上字号埋入地下,若塔上损坏一块,只要将字号报告工部,就可将备件取出进行更换。可是那两套构件,究竟埋藏于何处?由于年代久远,确切地点如今仍是个谜。有专家在调查中发现,明代烧制琉璃配件的窑址在窑岗村,即今安德门一带,估计地下可能仍有配件。
另一种说法是备件就埋藏于大报恩寺塔塔基下。中央大学张惠衣教授在《金陵大报恩寺塔志》中记载,琉璃塔被毁之时,备件库也同时被炸毁。这一带如今多是平房,在未进行深入挖掘之前,这个谜终将埋藏地下。
上世纪五十年代,南京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发掘出部分琉璃构件,后来复原出一件琉璃拱门,这似乎印证了三套构件之说,但实际上,又是对这种说法的一种反驳。首先,复原琉璃拱门时并不是按照上面的编号拼接的,而是依照纹样复原的,所以编号之说大有疑点。其次,单只那一件琉璃拱门所需的构件,规模已是不小,更别提想把所有的构件都预备两套藏好,那规模就惊人了,所以不大现实。
安徒生童话里的中国瓷塔
1842年的一天上午,一个名叫菲茨詹姆特的欧洲人在大报恩寺塔前摆弄一个奇怪的东西,他也是在进行一项科学工作,测量大报恩寺塔的高度。可惜的是,没有成千上万的人热切等待着他的结果,周围的人似乎都对他视而不见,但他还是津津有味地摆弄着他的仪器。
十七十八世纪,在西方人心目中,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巅峰,是一个奇妙的完美国度。当时欧洲各国的君主纷纷聘请艺术家们仿制中国瓷器、餐具,建造中国风格的亭台楼阁,大报恩寺塔就是在那个时候广为西方人所知的,他们并不懂这个名字的含义,只能直观地称呼它为瓷塔,法王路易十四就曾让人在宫廷里仿造了一个“南京瓷塔”。
1839年,安徒生在童话中写到一位名叫东风的少年,穿了一套中国人的衣服,刚从中国飞回来,告诉他的风妈妈:“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在这个充满想像力的童话故事中,安徒生通过风妈妈四个儿子的叙述,描绘了世界各地的旖旎风光和独特的景物。在故事中,瓷塔即代表着中国,是中国的标志性景观。出生于丹麦贫苦鞋匠家庭的安徒生,早年并未受过正规教育,一生也并未到过中国,他关于中国瓷塔的印象,可以说明,瓷塔作为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景物,在安徒生生活时代的欧洲是广为流传的。
但是有时候出名并不是好事。1842年,《南京条约》在英国军舰上签订,下船“游玩”的英军,疯狂地剥取塔身的琉璃瓷砖,大量盗取塔内供奉的金佛,然后扬长而去。
谁是炸毁它的罪魁祸首
衰败的大报恩寺塔,黯然伫立在南京的土地上。但是,它的伤痛远没有结束。大报恩寺塔终究倒下了,推它倒下的,是中国另一个伟大的发明:火药。
大报恩寺塔的毁灭,仍旧是个谜团。一种说法是毁于1854年,那时清军占领了雨花台,为防止清军利用大报恩寺塔的高度优势,太平军先下手为强,“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塔座下基地,数日塔倒,寺遭焚毁”。但是,也有人认为是曾国藩下令炸毁的。
还有一种说法则是毁于1856年,正逢天京之变,北王韦昌辉害怕大报恩寺塔被石达开用以充当攻城的炮垒,于是下令将塔摧毁,结果塔和寺都被夷为平地。
不管哪种说法更为接近事实,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战争带给人类文明的摧残,是毁灭性的。
大报恩寺塔的明天
150年过去了,大报恩寺塔的身影在南京人的记忆中越来越淡。但历史是不能淡忘的,南京市决定重建大报恩寺和大报恩寺塔,让人们重新一睹琉璃宝塔的别样风采。
规划方案的领衔学者,是著名古建筑学家、东南大学教授潘谷西。金陵大报恩寺硫璃塔暨遗址公园规划范围为:北临秦淮河,南抵正学路,西到雨花路,东至金陵机械制造厂房,占地约7.6公顷。为表现金陵第一名刹的气势,寺庙宇区的内容将包括庙前广场、牌坊、山门、钟鼓楼、香河桥、明代御碑、天王殿、左右配殿、大雄宝殿等。大报恩寺琉璃塔复建时,不但尺寸、形状等照旧,还将采用原来工艺方法,确保五彩琉璃塔“原汁原味”。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因为专家在做规划时感到,塔的外形设计要做到原建筑样式非常困难。此外,在施工中如何保证历史原貌,特别是能表现它的艺术价值,这也是一个重要难题。当代艺术评论家朱朱也认为,搞一个大报恩寺塔的小型博物馆,展出一些资料和实物,可能要比一个走样的复制品更加适合。
想像是种无奈的方式,但有时候也是唯一的方式。
快报记者 白玉磊
1.明孝陵·梅花山
2.中山陵
3.明城墙风光带
4.灵谷寺
5.玄武湖
6.夫子庙
7.栖霞山
8.北极阁·鸡鸣寺
9.莫愁湖
10.狮子山阅江楼
11.金牛湖
12.阳山碑材
13.六合石柱林
14.老山森林公园
15.求雨山文化公园
16.白鹭洲公园
17.江心洲
18.幕燕风景名胜区
19.雨花台风景区
20.胭脂河—天生桥
21.牛首山·祖堂山
22.中山植物园
23.清凉山·乌龙潭
24.汤泉惠济寺
25.石头城
26.红山大壮观阁
27.中山林阴大道
28.珍珠泉
29.鼓楼·大钟亭
30.南唐二陵
31.渤泥国王墓
32.梅园新村纪念馆
33.总统府
34.江南贡院
35.朝天宫—江宁府学
36.紫金山天文台·天堡城
37.南京博物院
38.静海寺·天妃宫
39.瞻园
40.南京云锦博物馆
41.王安石故居
42.吴敬梓故居·桃叶渡
43.甘熙故居
44.汤山猿人洞
45.固城遗址
46.南朝陵墓石刻
47.明故宫遗址
48.龙江宝船厂遗址公园
49.淳溪老街
50.民国建筑群
51.民国学府
52.渡江胜利纪念碑
53.长江大桥·长江二桥
54.湖南路商业街
55.奥体中心
南京新55景
新城市运动,不仅仅是重建。前段时间,南京有关部门评选出了南京“新55景”。我们在恢复经典,也在创造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