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于南京来说,既是财富,又是负担。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古代建筑与现代城市如何共存?新建筑能否既传承古都特色又彰显时代特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资深教授潘谷西先生对此表示关注,他说,“十朝古都”不能徒有虚名,古代建筑应与现代城市相得益彰。
古建筑让古都有了生命力
“作为著名的古都,如果看不到古代建筑、历史遗迹,难免让人感觉浅薄。南京拥有绵延的明城墙、庄严的中山陵、600多年历史的明孝陵,就有了深厚的底蕴。”潘谷西教授认为,古建筑不仅能扩大城市知名度、增强历史深厚感,而且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
南京重建了阅江楼等古代建筑,在潘谷西看来,如果财力允许、百姓能从旅游、休闲中得到文化享受,重建历史建筑也未尝不可。他说,黄鹤楼、滕王阁都是重建的,它们成为了城市的标志,也得到百姓的关注。但潘谷西指出:“重建并非复原,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自然不能与历史遗迹本身相提并论。”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之间的矛盾,给建设者和文物保护专家带来不少困扰。潘谷西教授却认为,古代优秀建筑与现代城市的发展并不存在先天的矛盾,“越是现代化的城市,优秀古建筑应该保存得更加完好,有了六朝石刻、夫子庙这些实在的历史遗迹,古都就不会虚幻了。新老建筑相得益彰,城市才有生命力。”
相邻建筑风格应协调
然而,南京建筑的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一些高楼大厦紧挨着古建筑,显得格格不入,还有一些新建筑干脆生硬地照搬国外样式。潘谷西教授认为:“不同风格的建筑代表了各自时代的特征,多元建筑风格是可以共生的,但要注意相互协调。”
他举例说,按照古建筑保护的相关规定,明城墙周围15米以内不允许有建筑、50米以内建筑的高度应得到控制。“明城墙边还是有不少房子靠得太近,不仅建筑风格不统一,而且影响了明城墙的保护。”潘教授介绍,建于民国时期的南京博物院采用的是经典的辽代式样,可不远处却竖起了30多层高的维景国际大酒店,两者很不协调。谈到一些类似“白宫”的西式风格建筑,潘教授说:“借鉴外国的优秀式样未尝不可,可以给老百姓带来新鲜、时尚的感觉,上海外滩的许多老洋楼现在就成了经典建筑。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气派,模仿得不伦不类,反倒会失去美感。”
新建筑也能承载历史
潘谷西遗憾地表示,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纵横交错的立交桥正在逐渐模糊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界限。“走到哪里都感觉千篇一律,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个城市应该有能够展现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可喜的是,在南京,有些新建筑既展现了现代风格,也承载了古都历史。
在南京图书馆新馆的东南拐角,保留了300平方米的六朝遗址展示区,来此参观的读者只要一低头,就能透过玻璃看到1500年前的历史遗迹。潘谷西说,近期在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工地上也发现了六朝的道路和水井,这些遗迹同样会保存下来。“南图新馆大量使用了钢结构、金属表面和玻璃幕墙的平顶,是现代风格的建筑,却巧妙地给历史留下一块地方。”潘谷西赞赏地说,“历史与现代是互补的,南图新馆把历史和现代统一了起来,它也会把南京的历史和时代特征传递给我们的后代。”快报记者 杨扬
潘谷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古建筑专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及古典园林,曾主编《中国建筑史》,著有《曲阜孔庙建筑》、《中国美术全集园林建筑卷》等著作。多年来,在重点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复、著名历史性建筑的恢复与重建、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建筑风格探索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曾参与朝天宫修缮、夫子庙修复、连云港花果山三元宫修复等古建筑保护及修缮工程。
[专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