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生光是对病人态度好、微笑是不够的,要看他能不能解决病人的痛苦。”黎介寿说。
在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有三位姓黎的院士,黎鳌、黎介寿和黎磊石,他们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如今三兄弟当中的老大黎鳌院士已经因病故去,而80多岁的黎介寿和黎磊石院士依然忙碌在南京军区总院的研究所和病床前,院士兄弟的传奇故事仍在继续着……
80多岁院士仍坐诊
周一上午9点多,南京军区总院院士门诊前的候诊处坐满了人。此刻,院士黎磊石正在替一个中年妇女问诊,黎老已是83岁高龄,但耳聪目明,声音洪亮。中年妇女4年前被怀疑患上红斑狼疮,4年里她背着这个病,找不到工作,心理压力又大,生活一团糟,来找黎院士就是想问问:“我到底是不是红斑狼疮?”
她带来了一大堆过去的病历,黎磊石一边看一边细细问,足足花了1个多小时,最后告诉病人:“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你不是红斑狼疮,但我暂时还不能确认。你下个星期再来,我给你确定的答复。” 女病人临走,黎磊石叮嘱道:“下次来你就不要挂号了,在我的门诊时间提前半个小时过来找我就可以了。”一周后,女病人忐忑不安地来了。“你是慢性肾炎。”听到黎院士这样的回答,女病人泪如雨下:“谢谢您帮我摘下这个‘帽子’!”黎磊石笑笑,招呼下一个病人进来。
“黎氏传奇”一门三院士
大多来找黎磊石看病的人都知道他是肾脏病方面的权威,是院士,而并不知道他是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创始人,1994年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更加传奇的是,他还有两个哥哥,黎鳌和黎介寿,也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黎氏三兄弟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开拓者”,大哥黎鳌是中国烧伤医学的奠基人之一,黎介寿是中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开创了亚洲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先河。对中国医学做出如此大贡献的三人竟出自一个家庭,难怪人们称之为“黎氏传奇”。
黎鳌现已病故,黎介寿和黎磊石目前都是南京军区总院的副院长,黎介寿比黎磊石还大两岁,不过两位80多岁的院士一直没闲下来,直到现在,每周一次的院士门诊,雷打不动。除了外出参加研讨会,其余时间总能在军总研究所或是病床前看到两位院士忙碌的身影。
哥哥领着两个弟弟学医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今天在医学领域成就斐然的黎氏兄弟并非出身医学世家,学医也不是他们的初衷,是首先进入医学大门的哥哥把两个弟弟领了进来,原因很简单,当时上医学院不要钱,还供吃供住。
黎氏兄弟出身于湖南浏阳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教员,1937年,父亲去世时,黎介寿和黎磊石刚10岁出头,大哥黎鳌在上海医学院读书。家里条件每况愈下,黎鳌从医学院毕业后,当了医生,就把高中辍学的两个弟弟接到了一起,让他们在自己工作的医学院门诊部一边实习,一边学习。一年后,他们考进了免吃住、学费的医学院。
开始,兄弟俩对医学并不感兴趣,直到大学三年级,临床课程才引起他们的兴趣,而这门课的教师正是他们的大哥黎鳌。而在后来真正接触病人的过程中,两兄弟对医学的态度也渐渐发生了转变。
偶然“结缘” 一辈子牵“肠”挂肚
“我这一辈子就是跟肠子打交道。”黎介寿院士说,不过他却是因为偶然的机会,与肠道研究结下不解之缘。1962年,黎介寿花了3个月的时间把一个肠子绞在一起的14岁孩子救了回来,就是这件事的成功让他后来的医学道路一直“围着肠子打转”。
不过医学道路上总有许多坎儿。1987年的一个深夜,一个13岁的小姑娘因为腹腔大出血,整个小肠被切除,推到黎介寿面前时,肠子是用两把血管钳钳住的,“请你给她接一段肠子吧。”女孩的父亲跪在黎介寿面前,但当时小肠移植在整个亚洲都是没有攻克的难题,黎介寿也是束手无策,他永远忘不了女孩和她的父亲哀求他的样子,那一晚,他把自己关在空荡荡的病房里,年已花甲的老人控制不住愧疚的眼泪,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把小肠移植这个难题攻下!
研究首先在猪身上进行,实验的日子里,黎介寿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看猪,每晚,他都守在动物房,看猪熟睡了,他才离开,研究所的人都称他“猪爷爷”。1992年2月,经历了1900多个日夜的努力,黎介寿终于在亚洲首次获得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猪爷爷”这才结束4年多与猪“相依为命”的日子。
1994年,黎介寿亲自主刀,为一名患短肠综合征的病人移植250厘米的异体小肠,11个小时的手术终获成功,也实现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突破。一次次的成功并没有让黎介寿止步,他又把目光瞄准了肝脏和小肠同时移植的医学难题。那时,他已近七十岁高龄。2003年,他又成功了,又一次填补亚洲在肝肠联合移植领域的空白。
“一个医生光是对病人态度好、微笑是不够的,要看他能不能解决病人的痛苦。”黎介寿心中的好医生标准是要凭医术说话的,再就是与病人有感情。黎介寿从当医生开始,就有一个习惯,他看完病,写完病历,都会工工整整地写下“黎介寿”三个字,“我写下我的名字就是对病人的一份承诺!”这个习惯他保持了60年。
因为爱病人 他宁愿冒险
熟悉二黎兄弟院士的人都知道,他们二人性格迥异,哥哥黎介寿温厚儒雅,弟弟黎磊石秉性刚烈,但他们对病人的同情和关爱同样热烈深沉。
黎磊石最早崭露头角是在血吸虫病的研究上,不过他“半路出家”踏进肾脏病的研究领域,同样做出令人称奇的成就。他给病人治疗敢为人先,别人不敢尝试的方法他敢,所以他评价自己“优点突出,缺点也很容易找。敢为人先,成功了就是优点,失败了要被人骂的。”
1997年,黎磊石接诊了一位身患红斑狼疮的东北女孩夏静,病情已经发展为尿毒症,生命危在旦夕,传统的方法已经无力回天。多方打听,知道黎磊石是这方面的权威,就辗转到了军区总院,黎磊石看了夏静的病情,也皱起了眉头。后来他决定给夏静用一种治疗移植排斥反应的新药“骁悉”,尽管这在国际上还没有先例,但黎磊石在反复慎重地分析患者检验数据和临床表现的基础上,下了这个决心。一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后面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半年后,夏静出院了。几年后,她用一张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单,来感谢挽救她生命的黎磊石。而黎磊石这一大胆的举措,不仅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也为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路。
“你当时为什么就敢冒这个险?”面对很多人的疑问,黎磊石的话掷地有声:“那是因为我爱病人,为了救她,我愿意冒风险!”
快报记者 陈英 见习记者 张淑娟 通讯员 毛剑秋 高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