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称国营221厂,厂里人称自己是草原人,38年的时间里,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生活的基地曾经一度在地图上消失,基地退役20年之后,世人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消失的金银滩竟然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007年4月28日,神秘的核基地地下指挥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尘封多年的国家机密究竟是什么呢?
原子城的最后一任厂长王菁珩为我们解密中国第一核武器研制基地。
地下指挥中心是一个地下的掩体
李小萌:最近开放的地下指挥中心是不是当时原子城最后一块被揭秘的地方了?
王菁珩:到目前为止可以这么说,至于以后随着形势发展,就很难说了。
李小萌:您还是有保留的,看来还是有可发掘的地方。
王菁珩:实际上这个地下指挥中心是一个地下的掩体。
李小萌:差不多地下是九米多是吧?
王菁珩:九米多,是一个掩体,也比较简单,也没有装修,主要的任务就是如果这个基地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基地的领导和科学家们就进入到掩体里面去,通过掩体保持着与上级,就是我们核工业部之间的联系。
李小萌:您说这个指挥中心很简单,我想肯定因为您对那儿太熟悉了,像我们这些不了解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看到媒体的报道觉得可神秘了,比如说它的门有几米厚,毒气也进不去,水也进不去,到现在为止电路都还是通的,而且当时电话可以直接打到北京最高领导那里,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吗?
王菁珩:不完全是这样,那里面有发电系统,有排风系统,有配电系统,还有个载波室、载波机,载波机当时主要是电报,保证了电报的畅通,和哪儿畅通?是核工业部部领导的畅通。
核武器研究基地选址使《金银滩》停映
1957年由著名导演凌子风执导拍摄的一部鲜为人知的电影《金银滩》,它讲述的是青海高原上一个叫做金银滩的地方农奴翻身得解放的故事。即便是在当时那个一切以政治为纲的特殊年代,这部电影从主题到内容并没有任何越规之处。然而,就在公映刚刚半年之后,电影被突然停播了。
40年的时间里,禁映的谜团,除了极个别的当事人之外,直到今天依然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电影停映的惟一原因其实就因为故事发生地与神秘的核武器研究基地有关。
王菁珩:1958年5月31日,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批准了我们的选址报告,就是中国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选在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上面,从此这个电影也就禁演了,这个地方就成为一个神秘的禁区,国家禁区。
李小萌:不仅是电影禁演了,地图上都找不到这个地方了是吗?
王菁珩:地图有海晏县,但是金银滩是一个草原,所以地图上没有标注,海晏县在。
李小萌:这个县有,但是具体这个地方就不见了。
王菁珩:对。
李小萌:这么一个神秘的地方,在这里边工作、生活可能都要受到这种保密的纪律的严格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初到原子城受到的第一个教育是什么?
王菁珩:是保密教育。根据从事这样的国防事业对保密的要求,作为进入这个基地的职工,首先第一个要求就是进行保密教育,保密教育一般地看是个别谈话的多,由保卫部门的同志对他进行保密教育。
保密严格,周边近2000平方公里都是禁区
其实核基地的保密很严格,当时基地所在的金银滩,周边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事实上变成了军事禁区。就是在这样的保密情况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美国不断派遣飞机潜入中国腹地,侦察刺探原子弹基地的情报,苏联也在密切关注着中国原子弹研制的进展。为此,221基地实行了更加严格的保卫措施和保密制度。
李小萌:我听到一个说法说如果没有通行证,鸟都飞不过去。
王菁珩:倒不是鸟飞不过去,就是有严格的保密规定,我们每个人有工作场所的规定,比如我有个通行证,这个通行证有规定你可以到哪个车间,不准到哪个车间,有规定,而且面保密的车间都有站岗的,都有警卫部的战士站岗,除车间有站岗以外,工号还有站岗的,我就在特殊材料车间工作,进车间大门,有一个站岗的,必须出示我可以进102车间的章子的证件才能进去。如果我进到工号,我要搞装备,搞装备工号,装备工号又有解放军站岗,那里有一个全通的通字,我才能进去。
李小萌:站岗的解放军荷枪实弹吗?
王菁珩:基本是荷枪实弹。
接到通知后就记住“不该问的不问”
用王菁珩的话说,从接到通知前往青海的那天开始,他和他的同事们就记住了这句话———不该问的不问。
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从北京的科研院所,东北的军工企业奔赴221基地。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统计出,当年究竟有多少人怀着一腔热情投入到青海高原的这场会战中。但我们可以肯定,在当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即将从事的事业事关国家机密。
李小萌:工作中的感觉是一方面,可能更强烈的感觉是在生活上,有很多人到这儿来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来的是一个什么地方对吗?
王菁珩:是这样,我记得我是1960年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的,我到了北京第九研究所报到,报到的时候,我们四个同学,只说了你们分配到遥远的西北核工业系统工作,具体什么地方,什么单位,我也说不清楚,当时叫前方,你们到前方去,报到的单位叫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因为我们比较习惯,我是学航空的,也知道保密,所以来看就到了西宁, 结果在西宁我们修整的时候,正好也碰到我们同一个卧铺车厢的,他们是到国营综合机厂报到,当时我们火车上也不敢多说,实际上都是一个单位,才用了不同的代号、名称。
李小萌:您那个时候是刚毕业的学生,孑然一身可能还好一点,也有很多工作人员是已经成家,有孩子,然后从祖国各地调到这个地方来,那跟家属怎么交待?
王菁珩:一般调出去以后是不能告诉他们干什么工作的,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的。
李小萌:跟最亲密的爱人怎么交待呢?
王菁珩:告诉她你该问的问,不该问的不能问,不该知道就不知道就完了,让她理解这点,只能说让她理解。
李小萌:像这么多,像您年轻的学生,一毕业到那儿去,自己的青春时光在这儿度过,结婚恋爱的问题就只能是在这个小范围内去解决,是不是这样?
王菁珩:当时的结婚是有要求的,所以说好多同志分到那儿去以后,我就比较了解一个同志,他原来是在部队上海空军的空勤部队转业,转业以后在上海都有对象,谈对象谈得都很好的,但是组织上决定把他调到基地从事工作的时候,后来他的朋友跟他分手了,因为他朋友还有家庭的困难,只好分手了。分手以后,确实造成了基地女同志少、男同志多这样一个矛盾,如果说你要找内地的女孩子,要通过组织审查以后才能结婚。后来,基地领导很重视这些方面,到1964年的时候从上海和北京调来一部分高中生和技校的学生去,再加上我们职工医院的大夫、护士,还有文教系统的教师等等,商业系统,这个问题基本得到好的解决。
李小萌:调这些女学生去,虽然是给她们安排工作,但更大的意义是解决这个。
王菁珩:有这个因素考虑,当时基地有这个考虑。
李小萌:很多都是内部解决的。
王菁珩:对。
李小萌:这么多人在基地一下生活二三十年,如果没有解散,外边的人也进不来,里边的人也出不去,再往下子女再结婚,也只能在内部去找?
王菁珩:所以我们过去有个口头禅在基地,叫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新闻背景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高度机密状态下的221基地为新中国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这两颗核弹的爆炸成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核力量。从那个时候开始,221基地成功完成了16次核试验,为我国核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1984年,王菁珩成为221厂的新一任厂长,但他没有想到,就在他任厂长的第三个年头,他接到了来自中央的一个绝密文件,文件的内容是:根据国际形势和我国军事力量的发展需要,中央决定撤销221厂。据央视《新闻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