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变暖的地球·病征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南京“火炉”摘帽,谁来戴这顶帽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6 月 11 日 星期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南京“火炉”摘帽,谁来戴这顶帽子
专家分析,虽然南京温没降,但长江高温区转向上海、浙江一带,因此沪浙最有可能
制图 俞晓翔

  “火炉”的标准是什么

  怎么才算是“火炉”?老百姓理解就是天气热,但是究竟热成什么样,才能约定俗成被人们称为“火炉”呢?昨天,余志豪教授第一次将全国近十年的气象资料梳理了一遍,他告诉记者,若想找到受全球变暖引发的新“火炉”,必须先把最热、最异常的那几年挑出来,然后再从这些异常的年份里挑出最热的地区。以1951年以来全国年平均气温来说,排在前八位的分别是2006、1998、1999、2002、2004、2001、2003和2005年,可以看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的增温趋势很明显,而2004年-2006年这连续的三年时间又是这十几年来最为异常的连续期,以此来考量新“火炉”是比较科学的。不仅如此,“火炉”还得满足以下条件:高于35℃的高温日数多、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很高、持续高温时间长,这样的话,“火炉”才真够“味”。

  吐鲁番“炉火”最旺

  经过综合考察,令人惊讶但又不意外的结果出来了,新疆吐鲁番仍然是全国最热的地区,这一点丝毫不奇怪,历史上就有火焰山的传说,如今这个全国高温中心不仅威力不减当年,反而屡创纪录。专家告诉记者,该地区去年夏季的高温日达到了85个,几乎天天是高温,特别是自7月28日至8月10日连续14天超过了40℃,8月1日最高气温达到了47.7℃,为全国之最,更是突破了历史极值。不仅如此,该地区2005年也曾出现过45.4℃的罕见高温,2004年最高气温也是40-46℃,可见,全国最著名,也是最名副其实的“火炉”就是这个地区。这个地区的高温遥遥领先全国其他地区。

  上海取代南京当“火炉”?

  除了新疆吐鲁番这一全国著名的“火炉”外,另一大高温中心出现在上海和浙江,这多少出乎专家的意料,特别是上海让余志豪教授感到奇怪,因为按照气候原理来说,上海靠海,该地区多高层建筑,因此夏天应该会有很多风从高层建筑的夹缝中穿过,产生“狭管效应”,这种优势是许多城市不曾有的,所以在上海应该是很难感觉热得无法忍受。但是统计结果发现,2004-2006年三年里,上海的年平均气温都位居各省(直辖市)的前列。2004年是第二名,而2005和2006年均为全国第一名。余志豪教授笑着说,如果仅从这个资料来看,如果南京称得上“火炉”,那“火”是烧不过上海的。与上海并驾齐驱,成为新“火炉”的则还有浙江,其气温上升的势头也在南京之上,去年浙江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在40℃以上,而南京才38.6℃,显然不是在一个档次上了。因此余志豪认为,以往的长三角高温中心,正在由南京逐渐转向上海、浙江两地。

  重庆热,武汉勉强及格

  长江流域除了南京这个旧“火炉”外,还有重庆、武汉两个“火炉”,如今,它们的命运截然不同。余志豪教授告诉记者,以往武汉成为全国的“火炉”,依仗的就是该地区两大特色,其一当然是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另外一方面也是当地丰富的水网提供了水汽,造成闷湿难受的天气,但是从近三年的表现来看,武汉的年平均气温已经排不到前列了,只是夏天的高温日还位列第三,因此只能说是勉强及格,但已经不像以往那么明显了。重庆则依旧保持着“火炉”的本色,特别是去年,重庆万县、奉节等地区夏天高温日达到了57天,仅次于新疆吐鲁番的85天。

  无名“小火炉”还有很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翁教授也寻找了中国“火炉”,他告诉记者,所谓“火炉”,是老百姓的一种通俗说法,他的个人理解是夏季气温高,人们感觉炎热。他翻看了一下全国气候图,这里有最详细的每个区域的月平均气温,他告诉记者,若想成为“火炉”,不是那么简单的,必须有稳定的系统控制,同时还要有地形状况,比如盆地、水网丰富等等。所以如果说是“火炉”,那么最好选择7月份这一月来考量,资料显示,7月份月平均气温高于34℃以上的区域只有一个,那就是长沙以南,包括湖南南部、浙江中西部,沿着广东、江西边界这一块地方,特别是围绕鄱阳湖这一区域,虽然地方不大,但其中有一些不知名的县城夏季屡有惊人之举,南京、重庆等知名“火炉”在这方面是望尘莫及的,只是由于那里的信息闭塞,关注度不太高,影响力不大,因此不像大城市这样一有高温就广为人知。

  重庆、武汉、南京是公认的长江流域三大“火炉”,但随着气候变暖,北京、西安等城市有重新升温的趋势,而上海、浙江的最高气温也屡创新高,到底哪儿是中国夏天最热的地区,“火炉”的帽子要给谁戴呢,关于“火炉”的争论则日益激烈。我国幅员辽阔,找到新“火炉”还真不容易。近日,记者就请了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余志豪教授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翁笃鸣教授,一起寻找这个中国新“火炉”,专家所采取的标准不一样,“火炉”的答案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受全球变暖影响,“火炉”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上海最奇怪,已经有悄然取代南京之势 。

  最南方为何难有“火炉”

  其实比鄱阳湖更南的地方还有很多,为什么这些地方反而不成为“火炉”呢?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余志豪教授告诉记者,华南地区到7月下旬,就转受副高南部控制,远离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高温强度有所减弱,不仅如此,华南夏季还多受热带天气系统控制,7-8月往往多台风,一两次台风经过,会带来丰富的降水以及阵阵凉风,特别是香港、澳门等地区还受海洋影响比较大,海风吹来,整个城市也比内陆“火炉”凉快不少。因此,即使全球再如何变暖,这些大的趋势是不会变的,因此新“火炉”只能另寻他处。

  北方难成“火炉”

  随着天气变暖,近两年,中国北方地区也出现了不少“火炉”后起之秀。记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关于新“火炉”的争论,最先起源于2000年,那一年6月全月北京的最高平均气温比素有“三大火炉”之称的武汉、重庆、南京分别高出2.1℃、4.3℃、4℃,人们惊呼:北京成了新“火炉”。由此引发的讨论更是绵绵不绝。但专家却告诉记者,北方地区难成“火炉”。北方6月天气偏热并不奇怪,翁笃鸣教授告诉记者,北方的5-6月,往往受暖高压控制的干燥气候就不断煽风点火,气温频频出人意料,而此时南方尚未受盛夏那种副热带高压所控,丰富的植被以及大面积的水域抑制了过快的气温上升,因此,6月北方气温高过南方是常有的事情,根本不稀奇。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北方城市这两年气温上升迅速比较迅猛,也经常看到有百年极值被突破的报道,这一点倒是以往很少有的。

  长江流域为何多“火炉”

  翁笃鸣教授告诉记者,以前传统三个“火炉”其实比较有意思,当时全国气象站点还不太多,而长江流域的三座大城市———南京、武汉、重庆,也的确因为夏季炎热而号称我国的“三大火炉”。“三大火炉”年平均暑热日数48-68天,炎热日数17-34天,酷热日数也有3-14天之多,高温日子常连续出现。 “火炉”的成因有三:第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水面广阔,河湖众多,空气中湿度大,人体蒸发减慢,难于借蒸发降温,因此常常汗流浃背、闷热异常;第二,七八月份正值长江中下游伏旱季节(而东北、华北、西南、华南这时均为雨季),常常晴空万里,骄阳似火,气温急剧上升;第三,长江中下游盛夏季节常常是无风天气。清风徐徐能使人暑意顿消,而“三大火炉”的酷热日子里,恰恰缺乏这习习凉风,使人感到格外燥热。 快报记者 刘峻

  气候变暖打破了医院的门诊规律,疾病的发作也不像以前那样有“节奏”了,记者在近日的调查中发现,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虫媒疾病、精神疾病、皮肤疾病都打破了这个规律,提前发病或者不分季节地发病。

  今年哮喘来得特别早

  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史锁芳就有着这样的感受,“像哮喘的病人,以往都是在春秋季节比较多,但今年却不分季节了,冬天接诊的哮喘病人并不比暖和的春天少。”他说,往年的冬季,哮喘病人并非是门诊的主要群体,但今年冬季,哮喘病人却明显增多,差不多是往年同期的两倍。而且,哮喘的发病现在也不分季节了,一年四季都可发病。记者在该院呼吸科病房看到,病房已经住满了病人,不少是慢阻肺、哮喘复发的患者。

  55岁的陈女士就是饱受哮喘折磨的患者,往年她的哮喘一到春暖花开的三四月份就复发,但今年1月初,她的哮喘就提前发作了。

  史锁芳介绍,气候变暖还可使空气中某些有害物质,如真菌胞子、花粉和大气颗粒物随温度和湿度增高而浓度增加,使人群中患过敏性疾病如枯草热、过敏性哮喘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在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体质较弱者尤其是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多喝开水;注意保暖,从而避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或减轻其症状。

  “菜花黄痴子忙”不灵了

  民间有“菜花黄,痴子忙”的说法,这是说每年的春季也是精神疾病的高发时期。但这个说法渐渐失灵了。由于气候变暖,精神疾病的发病高峰提前到来。在今年的一二月份,南京脑科医院的450张病床,就已住满,而往年这个时候,最多才用1/3的病床。

  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主任谢世平博士认为,因为气候变暖,大脑调节功能降低,使机体发生生理、生活方面的改变,出现代谢紊乱,从而导致人体的认知、情感、行为和意识等精神活动失常,尤其是以前患过精神疾病的患者或者是心理素质比较差的人群,更容易诱发精神疾病。

  晒伤的皮肤病患者多了

  气候变暖还带来了皮肤病患者的提前大量出现,记者近日在南京市第一医院、中大医院等医院的皮肤科了解到,最近日光性皮炎的患者比往年同期要增多两成左右。22岁的小陈,上个星期和大学同学出去游玩,四天旅程结束后,他和同行的同学中,有三个皮肤被晒伤,外露的皮肤上出现红斑,有烧灼、刺痛和肿胀的感觉,医生诊断为日光性皮炎。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发生率在2050年后可增加6%-3.5%。专家介绍,预防日光性皮肤病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避免过多的日晒、暴晒。

  蚊虫更毒了

  “往年都是过了梅雨蚊子才增多,现在蚊子怎么就这么多啊?”很多市民有这样的感受。其实,今年的蚊子在三四月份就出现了,不仅早,而且很“凶猛”。除了徐先生外,不少市民感到最近蚊子的确增多,住在城郊接合部的市民感觉更明显。南京市疾控中心的监测和调查发现,每年的6-10月份是蚊子的活跃期,但和往年同期相比,因为气候变暖,今年的蚊子不仅提前出现,而且现在的蚊子密度也明显上升,因此很多市民感到蚊子增多。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环境与放射防护科科长陈晓东介绍,全球变暖还会带来的一个危害,就是虫媒传染病的增多。像蚊子能传播乙脑、疟疾、丝虫病、登革热等多种传染病,像中华按蚊就容易传播疟疾,白纹伊蚊会传播登革热,淡色库蚊会传播淋巴丝虫病、班氏丝虫病等。

  据介绍,昆虫的活动除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也很大,其中以受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如大多数蚊类发育和活动的温度范围为10~35℃,适宜的温度为25~32℃,若低于10℃时,就要滞育而进入越冬状态,而温度升高会增加蚊虫的繁殖力和叮咬率,而且使昆虫体内病原体的致病力增强。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虽然可在蚊虫体内长期保存,但在20℃以下时,病毒在蚊体内的量较少;25~32℃时,病毒迅速增多,毒力也随之增强。自全球变暖以来,不仅冬天越来越温暖,使一些媒介昆虫成功越冬,并在春天提前活动形成密度高峰,且滋生繁衍季节延长,虫媒病的发生和流行也随之延长。

  气候变暖传染病易多发

  全球变暖对公共卫生防病体系也提出了挑战,专家介绍,气候变暖可以增加一些传染病的发生几率,尤其是一些在夏季、秋季气温较高季节才多发的传染病,在冬春季节也容易出现多发趋势。

  “今年提前入夏,红眼病的发病高峰也随之提前!”六七月份才是“红眼病”的就诊高峰,但今年“五一”长假过后,南京几家医院眼科接诊的“红眼病”患者就频频出现。医生认为,往年的“红眼病”病人一般在6月底才大范围出现,今年天气比较怪,入夏提前,最近天气湿热,细菌、病毒容易繁殖,“红眼病”就更容易传播。

  疾控专家介绍,除了“红眼病”外,气候变暖还易让一些夏秋季节流行的疾病,在冬春季节出现多发趋势,比如腹泻、伤寒等。气温升高时,病菌、病毒、微生物的滋生和繁衍也将加速,许多传染病如疟疾、肝炎、脑膜炎、破伤风、霍乱、痢疾等,也更容易扩散、蔓延,应该及早做好监测和预防。同时,在气温普遍升高的背景下,人们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有所下降,间或的寒潮影响、气温骤降,将加大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的发生几率和影响力。快报记者 张星

  蚊虫更毒 季节病变常年病

  全球变暖给健康带来威胁———

  蚊虫更毒 季节病变常年病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