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中国高端访问
· 我和爸爸吴敬琏
· 身体使用手册2
· 最后的玩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6 月 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中国高端访问
  与2556岁的圣贤聊“心得”的于丹、向世界报道“开国大典”的李普、被世人鉴定为“艺德双馨”的徐邦达,以及成就中国文坛亮丽风景的铁凝、绿原、牛汗、肖复兴……一个个丰满灵动的人物脱颖而出。他们在两位资深记者的访问中袒露真情……

  西藏给了我后半生

  每逢双休日,在北京玉渊潭公园一角的树林里,一条条长绳拴起一道道藏传佛教的五彩经幡,在一幅幅经幡上面贴着一组组西藏风情的照片。在经幡前驻足的观者甚多,场面颇为壮观。

  常来这里的游人都知道,那是新华社退休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顾绶康又在义务举办自己的微型摄影展《西藏万象》。

  说起对西藏的恋眷,还得从《春到西藏》这幅油画谈起。这是董希文继《开国大典》之后的又一幅油画,传达出的浓郁雪山风情在顾绶康心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从此,顾绶康的心中萌生了对西藏的神往。

  1977年,百废待兴之际,新华社摄影部驻西藏分社记者三年轮换制又开始了。总社号召、动员记者去西藏,一方面那里需要身体强壮、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人才,一方面那里的生活艰苦、工作环境难尽人意,以致响应者寥寥。年已44岁的顾绶康站出来了,他毫不犹豫地递交了援藏申请。他担心因自己年纪较大而领导不批准,还搞了一点“小动作”,从新华社卫生所开出了一纸健康证明。

  西藏,那是一片离天很近的土地,那里有许多与冰雪、牛羊相濡以沫的生命。顾绶康终于实现了自己去西藏的梦想。只要谈到西藏,顾绶康的眉宇间总会流露出一丝怀旧的情绪,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一踏上西藏那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八廓街深深的小巷、大昭寺辉煌的殿堂、浑朴雄健的木雕艺术……催发了顾绶康的拍摄欲望,他把镜头伸向雪山世界的各个角落。每天天蒙蒙亮,他便背上照相机,四处走访探寻,抓拍一切新闻、一切他觉得美的人和事。

  “我十分珍惜西藏之旅,心想这不是来镀金或混日子应付工作。我抓住一切拍摄机会。”聊起西藏之行,顾绶康兴致高昂。在西藏的近6年里,他相机不离身,多彩多姿的自然景观都纳入了他的镜头;西藏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都是他猎取的对象。他置身于这个日新月异的雪山世界,他的镜头忙着伸向西藏社会的方方面面。

  按理说,顾绶康的条件不是很好:不懂藏语,不会藏话,单是他那一口浙江话就不是一般人听得懂。不过,就像藏话说的,“黄羊上山,野鸭下水”,顾绶康有自己的“招”,那就是用镜头来说话。“藏族人有转经的习惯,早晚都转,有空就转。我背着相机,每天一大早就随人流也在八廓街上转。”这样,一来二去,他成了拉萨有名的“信教的汉人”、“转经的汉人”。于是,人们接纳了他,他再举起相机,就拍下许多虔诚、真实、友善的镜头。

  顾绶康热恋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和世代生息在这里的人们。他“看见山照山,看见石头拍石头”,抓拍一切新闻,也抓拍他觉得美的一切。每当拍片回来,冲洗后精心分类,编成专题;不了解的,立刻查资料或向专家请教。海内外报刊,大版大版地采用了他反映党和国家对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方面的图片或新闻,在对外宣传上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1979年,不知不觉地自己成了全国摄影记者中发片最多的。为此,顾绶康的名字一时广为同行熟知,以致几年前他退休后,一位美联社的记者还向新华社驻外记者问及“你们这有一个顾绶康吗?”

  1996年顾绶康退休,这年8月份双休的一天,他把自己那独特而别致的《西藏万象》微型摄影展用绳子拉起在玉渊潭公园湖畔的树林里,没想到一下子成了公园内一道特有的风景,吸引了无数的游客,让人啧啧称道。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