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封面看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日本投降那年,日报曾自揭大屠杀罪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5 月 30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日本投降那年,日报曾自揭大屠杀罪行
昨天,日本友人将这份报纸和260多件侵华文物捐赠给江东门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害,日本一些人对当年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至今不肯承认,但是日本友人大东仁昨天带来的一张泛黄的报纸———日本《每日新闻》(1945年12月8日)却对这一兽行进行了明确批判,称“日本军在南京的暴虐行为是近代史最大的虐杀事件。”

  大东仁此次捐赠的文物共269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老馆,我们展出的文物不足100件,但新馆扩建,我们已经征集到5000多件文物,预计至少3000件要跟观众见面。”

  南京市民朝天宫淘到一名日本兵的从军影集

  当年保卫南京有多惨烈

  看看这张照片

  1945年12月8日,日本报纸曾批判南京大屠杀罪行

  一面抗战军旗70年后重回故土

  在异域漂泊了70年,昨天,一面南京保卫战卫生连的军旗终于重返故土,崭新的旗面,就连当年的小竹竿也保持着原貌。

  军旗红色的旗面上印着“青天白日”,左边写着“陆军第四十八师卫生连”十个大字,左上角还有红十字的标志,旗杆是根普通的小竹竿,但还保留着。据介绍,这面军旗是1937年南京沦陷的时候,被日军从南京栖霞寺带到日本去的。大东仁在日本的一个拍卖会上花了15万日元拍得,然后小心翼翼地保存着,此次护送其回国时,机场曾要求把旗杆锯掉一些,因为太长,大东仁磨破了嘴皮才得以“完璧归赵”。据了解,这是纪念馆第一次收集到这样的军旗。

  另外,一面书有“祝入营(伍)”字样,类似于“锦旗”的旗帜也很珍贵。朱成山介绍,日军侵华期间,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盛行,很多人以参军为荣,一旦进入部队,亲朋好友都会送去各式的礼物表示庆祝。这种恭祝入伍的旗帜是当时时兴的礼物之一。这面旗帜是由名叫小原源一郎的人送给刚刚入伍的入江芳世的。“这是一种军国思想的渗透,将来在馆里展出也很有意思,都是丝绸做的。”朱成山称。

  印有“南京陷落”邮戳的日军原信首次亮相

  几封看似普普通通的日军家信也让朱成山感到相当地兴奋,他指着其中一封信的邮戳说,“你看,这枚邮戳,清楚地印有时间1937年12月17日,且有‘南京陷落纪念’章,以前只是听说过,看到的也是印刷品,但这是原件,是真的。上午看到,我就感觉很高兴,太有价值了,很珍贵的。”

  接着,朱成山又展示了日军散发的劝降书原件:1937年12月10日,距离南京沦陷仅有7天,日军驾着飞机向下面散发了无数劝降书,这些原件无疑是对历史的有力佐证。另外,在众多的信件中,日军两封感谢信也相当有意义,证实了当年日军轰炸南京时,曾有两架三菱战机第43号与21号被击落,显示了反抗日军的英勇。

  日报曾自曝南京大屠杀罪行

  日本有些人一直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然而在一叠发黄的旧报纸里,有一份1945年12月8日的《每日新闻》却彻底揭穿了谎言。

  报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了一篇标题为《南京的恶虐行为》的报道中,明确提及日军当年在南京大屠杀中屠戮市民20000人的事实。文章这样写道:“日本军在南京的恶虐行为是近代史最大的虐杀事件。”朱成山有些悲愤地向记者一遍又一遍叙述着新闻中的这句话。他认为这是日本国内正义力量的判断,是对那些企图歪曲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最好的反击。

  此外,当时日本儿童的玩具也具有很浓的军国主义色彩,比如军舰战车模型,子弹型的储蓄罐,甚至连木制的铅笔盒上面都印着战斗机的图案,这些证物昨天也有展现。

  3000件文物将在新馆中展出

  江东门纪念馆新馆扩建,该馆一直致力于文物征集工作。昨天,朱成山告诉记者,目前馆内已经新征到5000多件文物,大东仁前后7次来宁共捐赠了930件文物,最近黑龙江市民张广胜也征集到了许多日军当年在东北作恶的罪证。“新馆至少有3000件文物与观众见面,应该说相当富裕了,以前我们馆内展出的文物不到100件,是我心头的一大缺憾,现在不用担心了。”

  昨天,记者看到从东北征集过来的文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武器装备,钢盔(7顶)、手榴弹(15枚)、子弹(30发)、军用电话机(1个),炮弹头(2个)……二是还有日军当年在南京的一些生活用品,如星碗、怀炉、酒瓶、牙刷等。据介绍,这些文物都是张广胜从民间征得,大多数是老百姓种地时从地里刨出来的,锈迹斑斑。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展陈设计,进行内容和形式的磨合,11月份将进行预展,12月13日正式开馆。”朱成山告诉记者,新馆陈列面积将达6000多平米,与南京有关的历史文物将放在基本陈列馆,另外还有一个70年史实展专题馆,从东北征过来的文物则在专题馆里陈列,“有物可看,通过文物看历史,将更加直观,更加有可读性。”

  实习生 谭明村 快报记者 毛丽萍

  ▲被日军打得千疮百孔的“南京城壁一角”

  市民王世清在展示这本影集

  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印有“南京陷落”的邮戳原件首次亮相

  江东门纪念馆昨天还展示了一批从东北收集来的文物

  快报记者 顾炜 摄

  当年日本孩子用的铅笔盒都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一面军旗70年后重回南京

  一本破旧不堪的黄皮相簿,20多张发黄泛白的老照片,记录了二战时一个普通的日本士兵从参军到阵亡的过程。这本相簿是喜爱收藏的王世清先生,日前在朝天宫旧货市场淘得。民间抗战史料研究专家吴先斌翻看后也表示,这样的照片合集内容完整,确实不多见。

  市民朝天宫淘到宝

  王世清喜欢集邮,每个周末都要去朝天宫转转。“那天我凌晨4点钟就出门了,幸亏我去得早,不然就被其他人买走了。”卖这本相簿的是一名东北人,虽然这本相簿花去了王世清1000多块钱,可王世清觉得值。

  从相簿中的简短文字推测,这名名叫川崎美洋的日本士兵昭和13年(1938年)入伍,昭和15年(1940年)受伤战死。死后,他的亲属或者朋友为了纪念他,制作了这本相簿。黄色缎布的封面,已有些残缺,黑色的毛笔用日文写着:“支那战事回忆”。相簿中共有22张照片,历经几十年的风霜辗转,早已经泛黄了。

  专家称这样的影集不多见

  昨天下午记者将这本合集拿到了民间抗战史料陈列馆。对抗战史料特别是南京大屠杀史料,吴先斌有着多年的收藏经验,他收集的有关抗战题材的照片多达数万张。

  他告诉记者,侵华日军在行军过程当中有记日记和拍照留念的习惯。“因此士兵个人的照片集很多,但主要是为了炫耀战功。像这一位有着从参军到阵亡这一全过程记录的不多,这样的合集可能是亲友制作,带有纪念性质。”

  相簿的第一张照片是1938年川崎美洋应召入伍时的照片,照片上年轻的川崎美洋身着军服,手拿国旗,面含微笑。

  第二张照片便是川崎美洋“任官纪念”的照片,此时的他微微发福,结合文字介绍,显示他已经升任曹长(旧日本陆军军衔)。

  照片反映部分日军侵华史

  “从照片上看,川崎美洋应该是一位装甲兵。”吴先斌认为。因为第三张照片便是川崎美洋随部队攻打到汉口后,他坐在装甲车的驾驶室中拍摄的。

  而接下来的几幅照片则都是关于日军装甲车的。

  “这些照片虽然日军用来记录战绩,但同时它们又恰恰反映了日军对中国的一段侵略过程。”吴先斌说。

  照片上,一辆装甲车肆无忌惮地行驶在上海宽阔的马路上;日军的装甲车在60度的陡坡上对我军进攻;川崎美洋穿上新发的军服,在日本国旗旁边微笑;1940年6月21日一辆装甲车在一片辽阔的草地发起进攻,旁边的文字则写道“猛烈攻击敌兵”……

  南京“城壁”千疮百孔

  这22张照片中有一张照片比较特殊。一个砖制的建筑物表面有数以百计的弹孔,建筑物下面停放着一辆摩托。照片旁边的文字说明写着“南京城壁一角”。

  对于吴先斌来说,这张照片并不陌生。在他曾经举办过的图片展展出过。但它究竟是城哪种建筑物,从照片上无法看出,南京研究相关专题的专家也无法得出结论,至今仍然是个谜。

  吴先斌告诉记者,虽然这是有关南京的照片,但这并不表示川崎美洋参加过攻占南京的战役。因为川崎美洋入伍时间是在1938年,那时南京已经沦陷。

  那为何他的合集中要加入南京的照片?对此吴先斌说:“那时候日军都以攻占南京为荣,几乎所有日军的个人影集中都会插入有关南京的照片,以此表达内心的自豪感和荣誉感。”1940年6月23日,从军才三年的川崎美洋在一场战斗中战死。最后一张照片是为他设的灵堂。貌似他父母的两位老人跪坐在灵堂的一侧,神情黯然。

  “战争对双方都是灾难”

  “这本合集既反映出日军的侵略行径,也反映了一名普通的日本青年,他年轻生命在战争中凋谢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战争无论对于加害国或者是受害国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吴先斌说。

  实习生 童婷婷 快报记者 解璐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