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者呼吁让三字经尽快走进中小学校园”的题目下,《现代金报》5月28日报道:浙江儒学研究会秘书长呼吁将《三字经》列为中小学素质教育课本,建议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尽快编出一部既尊重历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三字经》。就这条报道,我个人颇不赞成知识分子动不动就向体制吁请,让官方来组织什么干什么。另外,《三字经》早已是一个历史的存在,你可以肯定它,也可以批判它,就是不能修改它,否则会把它搞得不伦不类。除此以外,我对这则报道的基本精神很是赞同,深以为,即使以原样的《三字经》进校园,肯定也不是一件坏事。
在我眼里,《三字经》不仅仅是《三字经》,而是传统文化或国学的一种通俗形式,就诸多的古典蒙学读本而言,我个人更推重的倒是《弟子规》,它比《三字经》更少一些在今天看来明显是消极的东西。无论《弟子规》还是《三字经》,作为启蒙式的儒学表达,让今天的青少年读读它,肯定能有益身心,至少知道我们的祖先在教我们如何做人。这两天网上有一段视频录像激怒了众多网友:一个60多岁的老教师在给一群不到20岁的学生上课,可一个戴着耳钉的学生突然冲到讲台上,一把摘掉这位老师头上的帽子,引起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下面的学生有用京腔骂老师的,有用矿泉水瓶砸向老师的,还有伸手作“V”表示自己胜利的,但就是没有一个同学制止这种学生对老师的公然暴力,而且是在课堂上。看着那位老教师的窘相,便知道什么叫斯文扫地。除却师生关系,那位老师的年龄显然比他们的父母还大,连自然伦常都不讲了。这样的事发生在20世纪的今天并不奇怪(毕竟我们还经历过文革),但你能想象它会发生在19世纪以前吗?有时真的不知道历史是进化还是退化。但,假如这些学生习染过《弟子规》和《三字经》等,他还会像今天这样粗鄙野蛮而无教养?不妨问问他们自小以来缺的是什么吧,教化的力量如果不可以低估的话,那么,在青少年身上,受过《弟子规》的规训总要比没有接受过为好。
这两年,“读经”的声音日隆,这是传统文化在20世纪被打断之后的再度复兴。我反对把以经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变成一种意识形态(确实也有张扬读经的人有此动议),但很赞成在民间尤其是青少年那里推广一些读经教育。传统经学有它的消极面,也有它的积极面,可是在当年的新文化运动那里,它成了一个彻底被否定的对象,这就很过分。新文化运动在传播西方思想上功不可没,但它那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给传统文化贴上“封建”标签从而一棍打死,实在也害人不浅。直到今天谈读经,还有人以所谓反封建的名头而反对。难道丰富复杂的传统文化是“封建”二字就能概括的吗?今天我们需要既反对以传统文化抵拒西方文化,也反对一味主张文化外来而割弃自身传统。文化天生是可以互补的,不是天然对立的,对立的是人,是人让文化人为地对立起来,这实在是一种文化悲剧。我们在这种悲剧中几乎走过了一个世纪,今天应该走出来了。
三字经、弟子规之类不是没有问题,关键在于读经时的引领,这里有一个扬弃上的选择。像经学中那些有关普世价值的内容,为什么不可以弘扬?儒家文化中有关自我修养、安身立命等内容,在今天依然有其启示意义。新文化运动之后,傅斯年对他的老师胡适说:我的思想新,信仰新,思想方面完全西洋化,但在安身立命之处,仍是传统的。胡适对此深以为然。假如今天的青少年也能像傅斯年那样从传统经典中得其滋养,这个社会中的一些丑恶现象至少不会再恶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