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1年的4月22日发动了第五次战役,自4月22日至5月21日,共歼敌3万余名。我军在志愿军首长领导指挥下,在战役的两个阶段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原图片说明 李杰 摄于朝鲜战场) |
|
当战士们端着枪冲锋陷阵的时候,李杰就端着他的相机紧随其后;同样是战士,他的武器是相机———
76岁的李杰摸了一辈子的相机,但去年10月,一次中风使他体力大不如前,微微颤抖的手再也无法端稳照相机了。在南京康复的时候,李杰喜欢在家翻出自己拍摄的老照片,一张一张看过去,里面见证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的那段烽火岁月。
战壕、硝烟、阵地、枪炮声……这些瞬间定格的历史,成了他抹不去的的记忆。
同样是战士,他的武器是相机。当战士们端着枪冲锋陷阵的时候,李杰就端着他的相机紧随其后,用镜头记录战争现场。
强渡照阳江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刚当兵没多久的李杰便跟着来到了朝鲜战场,部队给他的武器有两个:手枪和相机。但在部队多年,李杰却从来没有使用过手枪防身。
李杰在朝鲜战场拍摄的照片有一部分收录在了《战争在朝鲜》的画册里,其中有一幅《强渡照阳江》的照片堪称经典。
照片的说明写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1年的4月22日发动了第五次战役,自4月22日至5月21日,共歼敌3万余名。我军在志愿军首长领导指挥下,在战役的两个阶段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而强渡照阳江是第二阶段的关键战役,强渡的时间是在1951年5月16日傍晚5:30,照阳江的水并不深,但敌人的炮火却十分猛烈,李杰跟着先遣部队一起冲向了水中。
在他相机的取景孔里,战友们正趟着水向岸边冲去,而敌人的炮火肆无忌惮地落到了江里,激起几米高的水柱。拍完照片,李杰便把照相机藏在怀里,不能让它有半点的损坏。
在战场上记录那一瞬间的影像,不但需要技巧,更需要勇气,有时候摄影师为了选取一个好的角度,必须要冲在战士们的前面,或者站在危险的地段。李杰就是以这样的勇气,抓拍了稍纵即逝的历史。
《掩护步兵向敌人纵深猛插》拍摄的是这样一个战争画面:在炮火的掩护下,步兵端着枪,向前方敌人的阵地冲去。在拍摄这幅画面时,李杰完全可以站在炮兵的身后,但为了能够拍摄到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场景,他站到了炮兵的前侧,而这个方位正是最容易受到敌人打击的方向。
李杰手里拿的虽然不是枪,但他也是一名战士。李杰每天要行军100多里路,因为没地方洗澡,李杰和其他战士一样,衣服上爬满了虱子。由于条件的限制,李杰拍的照片有时候会无法冲洗,过一段时间,李杰就会回国一次,把照片冲洗出来,由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
那个朝鲜小姑娘
在李杰的相册里,有一张让他念念不忘的照片,一个六七岁的朝鲜小姑娘,穿着民族服装,笑盈盈地在跳舞。这张照片摄于1951年5月22日,当时,李杰正跟着部队,在朝鲜华川北一带阻击敌人。从前线下来后,李杰带着胶卷到一个部队去冲洗。
上午11点,路经金化附近一村庄的时候,一个朝鲜老大娘很客气地拉着李杰和同伴到她家里吃饭。为了招待中国客人,大娘特地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白米饭和狗肉。大娘的小孙女有点怕生,刚见李杰他们进屋的时候,她就走得远远地看。李杰便逗她玩,拿东西给她吃。渐渐的,小姑娘不陌生了,还在门外跳了一个朝鲜的民族舞蹈。李杰也是破天荒地拿出相机,摄下了唯一一张具有生活色彩的照片。
吃完饭后,李杰和战友离开了老大娘的家。但是,刚走出1000多米,天空突然传来呼呼的声音,原来是一架美国飞机,它在村庄上空盘旋了一会儿,就丢下了两个汽油弹,只听“砰砰”的爆炸声,老大娘的房子已经成了火海。而小姑娘的生死成了李杰心中永远的谜。
英雄最后的照片
在记录战争的过程中,最让李杰不忍的,便是战友在他的镜头里突然倒下。“当我正在取景的时候,镜头里一个生龙活虎的战士突然倒了下去。”遇到这种场面,李杰就会闭上眼睛,为这些牺牲的战友默哀。
但让李杰遗憾的是,他却没有为战斗英雄杨根思留下过影像。杨根思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誉为“爆破大王”,被评为“华东一级战斗英雄”,获“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全国战斗英雄”称号。1950年11月29日,在一次战役中,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和攻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
牺牲后,杨根思的遗体就埋在朝鲜境内。到了1952年,杨根思的遗体在战友们的护送下,运回了国内,而李杰就是护送战士中的一位。
回国后不久,要召开悼念大会,但杨根思只有一张一寸的照片存世,由于保管不善,照片有点斑驳。“修复,并把它放大。”李杰接到任务后,把心全放在了这张照片上,一定要让英雄最威武的一面留给世人。经过多天的努力,大幅的杨根思遗照终于挂在了悼念厅里。
“这就是我”
1952年,李杰从朝鲜回到了国内,1955年,他又参加了解放一江山战役。一江山位于浙江舟山的南侧,当时仍由少股国民党军队盘踞。战役打响的时间是1955年1月18日下午两点,两个多小时后,战役胜利结束。
李杰在这个战役中拍摄了一组照片。1996年,其中一张照片作为资料刊登在了镇江日报上:这张照片描述的是国民党军投降的画面,他们举着手,灰溜溜地从掩体里走出来,旁边一个解放军战士端着枪,正威武地命令着他们。
照片刊登不久,镇江日报就收到了一封信,这是一个叫姚徐达的丹阳人寄来的,他称自己就是照片中端着枪的那位战士。
李杰赶紧去寻找他的老战友,两人见面的时候,都已认不出对方了。
当时的姚徐达才21岁,当他冲上180高地的时候,突然附近一个敌人的掩体里打出来一梭子弹,把他指导员的帽子都打飞了,姚徐达当即就端着冲锋枪往掩体里打去,“不要开枪,不要开枪,我们投降!”掩体里的敌人一个个举起手,灰溜溜地走出来。
40多年未见的老战友,竟然通过一张照片重新走到了一起。
快报记者 朱俊骏
照相馆走出
战争记录者
1931年,李杰出生在镇江一个平民家庭。14岁那一年,由于家庭贫困,李杰刚上初一没多久,便被迫辍学,到家附近的一个照相馆当了一名学徒工。
多年之后,当李杰拍摄的照片被国家军事博物馆珍藏,或者被当做珍贵史料在出版物上出现时,李杰都会回忆起初做学徒的那段时光。
“那是个很小的照相馆,摄像间只有10来个平方米,如果有人想过来拍全家福,还站不开。”这样的照相馆是开在老板家里的,摄像间的隔壁就是厨房,但做学徒的李杰刚开始是不允许摸照相机的,只负责扫地擦桌子。
矗立在摄像间里的那台比他身子都高的相机在李杰眼里变得非常神秘。
当时,镇江虽然已经有了几家照相馆,但照相还是个新鲜事物,只有有点钱的人才能到照相馆去。在照相馆当学徒的李杰一直梦想着能够坐到照相机对面去,让闪光打在自己的脸上,但这一梦想到了解放之后才得以实现。
做了近一年的学徒,李杰终于开始真正接触相机。老板派他到金山寺景点为游人拍照,但矮小的李杰显然无法得到游客的信任,他的生意并不好。
1948年,李杰离开了镇江,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又在一家照相馆当了学徒工。让李杰欣慰的是,无论以后的人生怎么起伏,相机却从来没有离开过他手中。以摄影为生,似乎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
一年多之后,上海解放。一些解放军战士拿着在战场上拍摄的胶卷到李杰所在的照相馆冲印,李杰被那种宏大的战争场面所震撼,而更让他激动的是,原来照相机还可以用来这么拍,而不是死死地藏在摄像间里,拍摄一动不动的人物。
1950年,李杰正式成为解放军第九兵团的一名战士,他被安排到摄影组,他终于拥有了一台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相机。在随后的岁月中,李杰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等,当战士端着枪冲锋陷阵的时候,李杰就端着他的相机紧随其后,实地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
年轻时的李杰
解放一江山岛战役
强渡照阳江
朝鲜的跳舞小姑娘
抓住掩体里的敌人
(以上老照片除《年轻时的李杰》,其余照片为李杰摄于抗美援朝战场和一江山岛战役。快报记者 施向辉 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