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两年前开始,五老村小学校长张遗民就呼吁:“区三好生”等一些小学生的评优活动已经变了味,应该取消!记者昨日在采访中获悉,今年,鼓楼区首次尝试取消“区三好生”评选。
(5月12日《金陵晚报》)
[读者快评]
冒出其他评选咋办
因为功利色彩浓,评选活动变味,“三好生”不评了!可见,问题不在于“三好生”这个荣誉本身,而在于人为化的影响———比如好的学区只认“三好生”的红本本。
不过,只要红本本还有用处,它就会有“市场”。这不,前脚“区三好生”刚走(取消),后脚诸如“区优秀少先队员”“区学生之星”等就来了。这倒好,取消一个,却变出了两个,下面该轮到学校、家长蒙了吧———该认哪个证呢?如果再接着整出诸如“区尖子”“区苗子”“区状元”等评选,又该怎么办呢?
当然,说到底这一切与“三好生”的荣誉无关,与取消与否无关。也就是说,只要评定的人能保证客观、公平、公正,评“三好生”也无妨。
杨菁
“三好生”往往是“一好生”
我是一个教师,我深知“三好”是很难评价的,比如德的评价,就没有一套可以操作的好方法,很容易流于乱评的尴尬境地。说起来,德最重要的还是看行,然而我们的学生何尝有时间在教师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行呢?
又比如体的评价,好像有一套方法,然而它何曾是严肃制定的呢?因此“三好”最后往往是剩下“一好”,就是成绩好,这个成绩是包含许多内容的,什么竞赛得奖,考试排名第几等等,因为只有这个是明明白白摆着的。因此我以为不评倒是好的。
当然,有人就说了,没有操作方法可以改吗?这个说法,笔者何曾不知道。但试问素质教育好吗?可改得了应试教育吗?不行。同理,“三好生”也是好的,但很难避免得了因没有标准或标准在执行中变味而评出“一好生”。
取消“三好生”评选,并不代表不要“三好生”,而是在目前还很难有一套好的操作方法评选出真正意义上的“三好生”徐冰
取消评选是一种妥协
在我们多数人的印象里,评“三好生”的标准就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标准变了味了,变成了靠家长拉关系走后门,比谁家的实力强、面子大、关系硬了。这个问题其实本质并不在于“三好生”的问题,而是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渗入到了学校,让其变了味。取消评比“区三好生”,看起来是做得很彻底。实际上是一种无能和对不正之风的妥协。
苏小妮
评选方法要改进
“三好”作为一种比较传统的评价学生方式,一直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全国中小学校普遍通行的做法。一纸奖励证书,就能激发起学生的上进心,同时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不可否认,评定“三好学生”过程中存在一些暗箱操作,存在着种种不公平、不科学的地方。但是不能因为存在问题而让其“下岗”,正确的态度是对其进行改进。
首先,从评定的指标上进行改进,如不能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要看学生的全面发展程度和水平;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应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在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各方面表现进行反思、分析和评价;其三,评价结果的运用上,重激励、督促,促进学生上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现长处和优点,正如著名教育评论专家斯塔弗尔比姆的话说:“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李建波
问题出在师德上
因为“三好生”成为了选择好学校的一个重要筹码,所以,荣誉称号也就成了谋取个体利益的工具。有关部门决定取消“三好生”评选,期望借此扼杀升学中的歪风邪气,此举是标准的因噎废食,自欺欺人。
事情是明摆着的。能将“三好生”的光荣称号附加于孩子头顶之上的,只有学校和老师。家长手握再大的权,钞票再多,也不能自己给孩子封一个“三好学生”头衔。现在,“三好学生”评选活动变了味儿,说明学校和老师没有能坚守住道德操守,在糖衣炮弹面前倒下了。这种现状不改变,取而代之的“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等评优活动,也摆脱不了相同的命运。
所以,“三好学生”评选中暴露的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废止可以解决的。因噎废食,只能导致教育发展中的进一步营养不良。要想真正扭转这种评优中的不良习气,惟有强化师德建设。
刘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