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吃西瓜了!”最近,南京工业大学附中八中校区初二(11)班的教室里,常常飘出西瓜的味道。两年来,每周都有两三天,每当班里的24个孩子吃完午餐,班主任魏微老师就会将亲手挑选、洗好切好的“爱心水果”送到学生们的面前。
每周有两到三次
魏微是名英语老师,从2005年9月新生入学开始,她就是(11)班的班主任。虽然在进校摸底考试中,她的这个班排在了“老末”,可她觉得孩子们很乖,想着怎么奖励一下孩子们。“我想买些水果给班上的小孩吃。”
一周两至三次,一次要花15元左右,一个月就是两百元左右。为了节省些,为了让孩子们吃得更新鲜,上午一下课,顾不得吃饭,魏微就骑上自行车直奔菜场,去寻找既新鲜又便宜的水果。“买回水果后学生们正好在吃饭,我就先洗再削,等他们吃完,水果正好赶上。”“老末”变成“第一”
2005年9月开学的第二周,魏老师第一次把梨带进了教室。回到家,不少小孩告诉父母,“这个学校真奇怪,还发水果吃,是用我们的班费吧?”开家长会的时候,有家长问魏老师,才知道这是老师自己掏的钱,都非常感动。孩子们知道了,嘴上没多说,可行动非常迅速,开学一个月,成绩就有很大进步,到了两个半月,竟然从“老末”变成了“第一”,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 快报记者 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