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故宫“国宝”
首次同台媲美
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故宫的“稀世名瓷”。明天开始,20件国宝克隆品将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同台亮相。中国文物学会会同台北故宫博物院组成15人专家小组,耗费3年时间,将20件代表我国瓷器最高水平的稀世国宝瓷器仿制成功。其中,有14件国宝原件目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6件国宝原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有趣的是,这些宝贝的原件曾在南京停留过一段时间,这次也算是回“家”省亲了。
两岸名瓷首次同台亮相
负责本次展览的高先生介绍,将珍藏在台湾的稀世名瓷以实物的形式在大陆展示这是第一次,同时也是历史上海峡两岸的顶级国宝瓷器第一次同台亮相。
“选择的都是稀世国宝,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级别最高的。它们几乎囊括了青花、粉彩、斗彩、珐琅彩、青花釉里红等各种釉彩类型。每一件精品力作都反映了当时最高工艺水平,也反映出两岸文物收藏的整体面貌,是一次全景式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珍贵瓷器的大检阅。”高先生介绍说,尤其是3件青花瓷器,分别为元代、明成化和清康熙的精品。“‘青花三顾茅庐罐’是元代青花中的代表作,器形及色彩十分接近在国际上拍出天价的‘鬼谷子下山’罐,堪称一对孪生兄弟;罐上的花纹主要描绘三国时期刘备、关公、张飞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中请他出山的故事,人物形态、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可以说是元代青花中的绝代佳品。”
珐琅彩烧造难度极大
在这次展览中,珐琅彩瓷器是最大亮点。珐琅彩是清宫造办处利用珐琅料在皇宫里制成的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品种少、产量少、质地精,传世品均秘藏宫苑,一般人难以见到。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珐琅彩的制作程序是:利用在景德镇烧制后送进宫中的素白瓷胎,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用进口珐琅料绘画纹饰,然后经第二次窑火烧烤而成。这种瓷器创烧于康熙时期,发展于雍正时期,在乾隆年间达到了顶峰。
由于珐琅彩烧制难度极大,传世品极少,目前存世总量不过几百件,其中的精品90%以上都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
传统工艺柴窑烧造
据悉, 为使高仿品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物的工艺水平,两岸的专家决定所有的高仿品都在文物原件的产地景德镇制作,并聘请景德镇闻名全国的制瓷大师参与制作的全过程。陶瓷厂还按照专家的意见,对炉窑等设施进行进一步的改造。从原料的选择到制坯、绘画,完全采用清代传统工艺、纯手工操作,而且通过地方政府调集了足够的本地木材作为燃料,确保柴窑烧造。
原件都曾来过南京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专家曹静楼介绍,“这次来展出的克隆品原件,都是南迁文物中的一部分,曾经在南京做客了一段时间。”抗战结束后,它们有的去了北京,有的则被运到了台湾。“‘九一八’事变后,为了不让故宫的明清两代皇家文物流入日本人手中,当时的国民政府制定了周密的抢运故宫文物计划。近百万件故宫文物被装进了13427只箱子,从1933年2月开始运出北京。这批文物首先运到浦口,后因没有地方存放,又由水路运往上海,存放了四年。1936年,国民政府在朝天宫设立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南迁文物再度运到南京。抗战全面爆发后,它们再度踏上迁徙之路,往四川、贵州地区转移……”
曹静楼说,1949年,国民党政府把南迁文物中的精华部分挑选出来运往台湾,最终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报记者 胡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