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4版:人间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江青与她树立的一幅样板画
· 巧听茶客一句话 侦破婚车漂流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5 月 1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江青与她树立的一幅样板画
萧雅文
  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对于江青在戏剧界树立的“八大样板戏”是耳熟能详,尽人皆知了。但一般人并不知道江青在美术界也树立了一幅“样板画”,这就是美术界唯一的“革命绘画样板”———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美术作品在“文革”时期影响很大,家喻户晓。

  《毛主席去安源》受到江青的青睐

  在“文化大革命”中,自封为文化旗手的江青在美术界兴风作浪。江青大肆迫害美术工作者,制造了大批的冤假错案,使我国的美术事业遭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

  然而,“文革”时期一位年轻人的绘画作品———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却意外地得到了江青的赏识,并被树为美术界唯一的“革命绘画样板”,与“八个样板戏”一起成为艺术领域最高成就的象征。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最先出现在1967年10月1日“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展览会上,当时引人注目,受到观众的称赞和好评,影响日益扩大。

  这幅美术作品突出地刻画了青年毛泽东的形象:画面上的毛泽东身穿一件传统的中式长袍,一只手拿着把油纸伞,另一只手握着拳,意志坚定地大步走在山路上。在构图安排上,毛泽东居于画面当中,背景的上方朝霞滚滚,下方则乱云飞渡。这幅画下方印着:“一九二一年秋,我们伟大的导师毛主席去安源,亲自点燃了安源的革命烈火。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刘春华等执笔。”

  油画的作者刘春华,原名刘成华,出生于松嫩平原一户普通的农家,从小喜欢画画,1963年进入中央工艺美院的装潢系。1997年获“中国画坛百杰”称号,曾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画院院长。现任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的展览筹备期间,当时还是中央工艺美院学生的刘春华碰巧被抽调为展览会帮忙,被安排为《毛主席去安源》这一主题绘画。

  1967年夏天,刘春华等人到安源搜集素材,并阅读了毛主席的著作和诗词,先临摹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照片,不断琢磨研究,最终形成了画面中的毛泽东的形象。正如当时的报纸介绍说:“应该特别提到的是,这幅油画的执笔者刘春华同学,是几代贫农的子弟,从小就热爱毛主席,懂得‘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家的一切’!他们一家人常常站在毛主席的像前仰望。刘春华同学从小就喜欢画毛主席的像。他到处搜集毛主席的照片,天天看,天天画。他说:我心目中最伟大最光辉的形象,就是毛主席的形象。他的志愿就是画一辈子毛主席像。”

  1968年6月,江青看了送审的《毛主席去安源》一画的彩印样稿后,大加赞扬“非常好,把主席的神气都画出来了”。江青作了这样的批示:“总理、伯达、康生……我建议明天‘七一’人民日报、军报发表《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很好。这幅油画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果实之一。它有高度的思想水平,构图、用光、着色等艺术方面亦是优秀的。听说是青年人画的,而同意发表。建议署上作者名字。江青1968年6月30日”

  民航飞机运来油画印刷原版

  由于江青的青睐,当时对《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画的宣传规模,在文艺评论史上,在新闻报道史上都是罕见的。以上海《文汇报》为例,1968年7月2日至20日,短短19天中就做了12期报道,其中包括9个专版,或发社论或发编辑部文章,还有各种各样的综合消息,或占用一版头条,或占用整个一版,或大字围框。

  1968年7月1日,《毛主席去安源》被印刷成彩色单页,随《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简称“两报一刊”,是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传媒)赠送,许多省市的报纸也纷纷随报赠送,又印制成各种各样的印刷品发行。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刊发了阐释这幅作品画面政治意义的文章。7月6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社论《又一朵大香花》,盛赞这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公开出版发行,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全国各地一度掀起了“庆画”、“迎画”、“颂画”的热潮。这幅画每到一处,人们敲锣打鼓、群情欢腾地加以迎接,有的甚至举行隆重的欢迎大会。安徽省合肥市特地用民航飞机将北京油画制作的印刷原版运去,为此还在机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油画仪式。

  由于江青的欣赏与其他的政治因素,《毛主席去安源》成为“文化大革命”中影响最大、发行量也最多的一幅美术作品。据说共发行了九亿张,在一段时期,全国范围内,上至总理办公室,下至各个机关、工厂、学校、农村公社、大队的办公室,乃至家家户户都挂有这幅画像,有的家还不止拥有一幅。这成为世界油画史上印数最多的一张,创造了中国油画的神话。不仅如此,《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画的内容还被制作成了各种类型的像章和邮票发行。这一类像章“多数是全身像,是按油画缩小比例浮雕精制而成的全景图像章,也有少数为了突出油画的细部,采用头像或半身像的形式设计制作。堪称毛泽东像章中的代表之作”。

  1968年8月1日,中国邮电部发行了《毛主席去安源》邮票1枚。为了不玷污这枚邮票上的毛泽东形象,保持画面完美,邮电部于7月底就发出了紧急通知:“决定破例在贴用邮件时,不予盖销。另在邮件封面空白处加盖收寄日戳。如有误盖,立即换贴,望严格执行。”

  树立“样板画”事出有因

  1993年4月,刘春华在给他人的一封信中谈到这幅画当时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殊荣时说:“我个人认为第一应归功于广大的观众,他们强烈要求印制此画;第二应归功于当时办展览的工作人员,他们四处联系、推荐;第三是江青,她表了态才得以发表,如此而已。”

  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如果仅有前两个原因,任何一件艺术品都不会受到如此待遇;而有了最后一个原因,任何一件艺术品都可能受到如此待遇。例如,当时另一幅表现毛主席的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由于江青不喜欢的原因就没有获得这样的殊荣。

  《毛主席去安源》产生巨大影响后,当时有些画家认为,此画虽然在构思、构图方面完美地塑造了毛主席形象,但在艺术处理上却没有体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十六字方针,可以说,它基本上还是一幅西洋油画。浙江画家方增先在1968年创作的《唤起工农千百万》,造型非常写实,人物的表情严肃,动作富有力度,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特征。“可以说,这幅画比同时期那些领袖画,无论是造型的严谨、结构的紧凑,还是风格的独到,都显得相当杰出。应当说,这是一幅具有相当艺术质量、也是非常符合当时宣传口味的油画。”但是,据说江青在看了这幅画后,并不以为然,认为国画形式没有必要用油画的材料来画,因此也就没有必要作为美术界的“样板”,以替代《毛主席去安源》。在当时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下,这幅作品没有多久就被人们遗忘了。

  江青为什么要在美术界树立“样板画”,其目的又是什么?有学者在谈到“四人帮”及御用文人对《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样板画”的评论时说:“他们说该画是‘在江青……亲自关怀和培养下’产生,‘是江青的又一杰出贡献’,并号召人们要‘紧跟江青’。……此画为这位‘首长’钦定的事实,是他们在文艺评论中尊崇‘权力即真理’论的佐证,也是江青为当女皇将毛主席的画像作敲门砖的丑恶表演。”

  吴继金/文 《文史博览》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