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诞生了许多知青革命歌曲,在这众多的知青歌曲中,《南京知青之歌》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1969年9月,它被定为反动歌曲,因为它“说出了帝修反想说的话,唱出了帝修反想唱的声音”。1970年2月,张春桥指示:迅速查清此人,予以逮捕。
关于《南京知青之歌》的作者,在“文革”中有诸多传说,歌曲作者任毅同他的歌一样,有一段曲折的经历。
歌曲的诞生
任毅,1947年生,南京五中1966届高中毕业生。从小就兴趣广泛、爱好艺术。在上小学时参加过闻名全国的艺术团体———南京市小红花艺术团,学习唱歌。中学时又参加过南京市中学生艺术团,学习二胡和吉他。在中学时,因为他是个活跃分子,同学们都称他“11号”。11号就是钠,化学元素中最活跃的一种。
1968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纪念日。在这一天,南京五中下乡知青乘坐着卡车穿过新建的南京长江大桥,来到插队落户的地方———江苏省江浦县。任毅等人被分配到公社所在地的一个生产队。
1969年夏收之际,任毅所在公社的知青中普遍弥漫着一种下乡后的失望情绪。全公社的知青经常跑到任毅的知青点来聚会。当时知青中有不少人在弹吉他。
1969年5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南京五中的知青们又聚集在任毅所在的知青户的小茅屋里,把过去的歌轮番唱了一遍。唱完之后,大家仍然觉得心中空虚。这时,任毅的一个朋友唐又在忽然站起来对任毅说:“工人有工人的歌,农民有农民的歌,任毅,你就写一首我们知青的歌吧。”
当晚任毅抱着吉他谱写了《我的家乡》,整整写了一夜。在第二天天色发亮的时候,这首歌终于完成了。他在歌谱上写下了演唱要求:“深沉、缓慢、思念家乡的。”然后,又注明———南京市五中集体词曲。
这首《我的家乡》是有雏形的。在1964年,南京五中有一批毕业生志愿去了新疆,在戈壁滩上,他们中间有人作了一首歌曲,名叫《塔里木,我的第二故乡》。这首歌传回南京,五中的学生们听了后很感动。任毅就在这首歌的基础上做了较大幅度修改,节奏也搞得复杂一些,歌词也重新填写。当任毅写道“告别了妈妈,再见了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沉重的绣地球是我的命运……”时,心情沉重,同时又觉得吐出了胸中块垒。
任毅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崔健摇滚的前奏曲,无可奈何与悲怆,正是一代早熟青年的共同特征。
作者在惶恐中度日
《我的家乡》一歌写出后当即被人拿去传抄,以惊人的速度在知青中间流传开来。夏收之后,任毅在回南京的轮船上听到有人唱这首歌,于是他走过去,故意问:“你们唱的是什么?”那些人很不屑地回答他:“看你的样儿像是知青,怎么连这个歌都不知道,这叫《知青之歌》!”
当初任毅写这首歌时并不敢称为《知青之歌》,因为这里既没有豪情壮志,也没有宏大理想,它只是表达了知青的一种思乡情绪,表达了知青作为一种非工、非农、非军、非学的特殊阶层的强烈失落感,这种情绪在当时是绝对不允许公开表现的。
1969年8月,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
任毅有个同学叫郑剑峰,因身体有点残疾,驼背,所以免去了“上山下乡”,任毅班上同学只有他留在了南京,于是郑剑峰家自然而然成了知青回城的联络点。郑剑峰手很巧,爱装半导体收音机。一天他正在调试时,忽然听到莫斯科广播电台在播放任毅写的歌,他感到很意外,立刻赶去找任毅偷偷告诉他,并约任毅第二天在同一时间再次收听。
第二天下午4点钟,任毅来到郑剑峰家,两人躲在小屋中偷偷将半导体收音机调到莫斯科广播电台的频率上,果然很快收听到了莫斯科的演唱。苏联把它称为《中国知识青年之歌》,采用男声小合唱,配以小乐队伴奏,效果搞得很不错。任毅越听越怕,感到一场大祸即将降临。
任毅的预感很快被证实。一个月以后,南京街头的大批判专栏上贴满了批判这首歌的文章,它已经被定为反动歌曲。
任毅万分恐惧,他立即回到知青点,把所有文字烧毁。任毅等待着厄运降临,他无数次梦见自己被抓起来。有一段时间任毅几乎不敢睡觉。他实在不愿在这种恐怖中煎熬下去了。1969年10月的一天,他背着一个书包,里面装着洗漱用具,自己走到南京市娃娃桥监狱门口,对接待人员说:”我就是《知青之歌》的作者,你们把我抓起来吧。“
那人奇怪地看看任毅,说:“这里也不是想来就能来的。抓不抓你,要有上级指示,现在你先回去。”
3427号囚徒
当1970年到来时,形势更为紧张。南京市街头到处刷满了标语:“该管的管!该关的关!该杀的杀!”空气中都好像有一种血腥气。
任毅已感觉到周围气氛更加严峻,他正月十一那天离开了南京,他不愿自己在外婆家被逮走,于是一个人悄悄回到了江浦县农村的知青点。回到知青点4天后,即1970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五)夜,有人来抓任毅。这是根据张春桥的一个指示:迅速查清此人,予以逮捕。荷枪实弹的军人砸开了知青点的房门。茅草房四面被包围,窗外手电筒雪亮的光柱四处扫射。任毅的箱子被打开了,他们什么也没搜到。
在前前后后持枪军人的押送下,任毅迈出了知青点大门。
深夜,汽车在南京内桥附近拐了一个弯,忽然放慢速度,悄然驶进了一个大门。士兵们把任毅押下来,在一个铁门前站下。任毅突然醒悟了:这不是“娃娃桥”吗?
任毅被推进一个柜台,经过严格搜身,抽去了里里外外所有裤带、皮带,据说为了防止自杀。
“拿去,以后不准讲你的名字,这是你的代号。”看守说着将一块1寸宽2寸长的双层白底黑字的布牌子递给任毅。上面印着正楷的阿拉伯数字:3427。
“陪绑”和10年徒刑
从2月19日任毅被捕入狱,到8月3日被宣布判刑,在这5个月时间里,他天天被提出去审讯,而且经常是在夜里。审讯人员逐字逐句地审查歌曲的歌词,光一句“生活的脚步深浅在偏僻的异乡”,他们审了任毅好几天,一定要逼他承认当时写的不是“深浅”而是“深陷”。任毅因为自己确实写的是“深浅”,所以拒不承认。虽然是一字之差,可是此时彼时大不相同。关于“深浅”,任毅还可以自我批判一番,因为知识青年身上还存在着没有得到改造的小资产阶级的不彻底性,没有工农兵那种一往无前的脚踏实地的精神,所以脚步是深深浅浅的;而“深陷”岂不是成了对“上山下乡”的一种诬蔑吗?虽然是一字之差,却关系到任毅的命运,所以审讯过程气氛十分严肃。
就在这5个月期间,他们还3次拉任毅“陪绑”。根据当时专案组对任毅的审讯,似乎任毅也足够杀头之罪。运动的恐怖气氛足以使所有被拉去参加公判大会的人有一种末日将临的感觉。不过,随着”陪绑“次数的增加,经验告诉任毅,要被判处死刑的人,拉出去前都要用细麻绳扎住裤管,据说是为了防止他们听到判决后控制不住,大小便失禁。
1970年8月3日,任毅又被拖去参加一次全省的公判大会,这次被宣判的人中间也有任毅。当判词读到任毅的时候,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判刑10年……“在此之前,任毅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从死刑到无期徒刑全都想到了,惟独没有想到会给自己一个10年。
从8月3日这一天起,任毅离开了整整禁锢了他165个日夜的娃娃桥监狱囚室,被押到劳改农场去服刑,在那里等待他的是漫长的3000多个日日夜夜。
1979年2月,任毅被平反出狱。出狱后,公检法赔给他一把新吉他。他被安排到南京一家丝织厂工作。出狱后不久,他到一个老同学家去玩,这位同学的妹妹———也就是他现在的妻子,对他和他的经历都发生了兴趣,虽然她比任毅年轻许多,却执意要嫁给他。
任毅曾任南京市纺织工业供销公司的业务员,现退休在家,家住南京郊区一片新盖的生活小区里。
《文史博览》郜合启/文
《南京知青之歌》部分歌词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啊,彩虹般的大桥,直上云霄,横跨长江,雄伟的钟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
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转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
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重的绣地球是光荣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啊,用我的双手绣红了地球,绣红了宇宙,幸福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
告别了你呀,亲爱的姑娘,揩干了你的泪水,洗掉心中忧愁,洗掉悲伤。啊,心中的人儿告别去远方,离开了家乡,爱情的星辰永远放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