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指南
肆
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怀疑,我们的空气、饮水、食物是否安全?如何能生活在无污染的环境里?如何排毒、解毒?……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许多种化学物质的小故事,帮助读者了解化学物质,说明化学物质的好处以及对生物体健康的可能危害,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毒物恐惧症”。作者强调毒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了解它,便是最佳的解毒良方。
【英】约翰·亭布瑞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友情推荐
安全服药
很多人把药看得不足为奇,至少在工业化、富裕的西方世界是如此。我们期待安全的药物,如果它们偶尔造成一些副作用,尤其是严重的毒性作用,我们就会很烦恼,这叫做药物不良反应。自杀事件中,药是最常被使用的,偶尔还会制造出意外中毒案。
药是什么?药是化学物,天然或合成的都有,服用它们的目的,是希望对身体带来有益的改变,用来治疗疾病,或是减轻病情。这样的定义也适用于一些经常使用的化学物,像酒精、烟草和咖啡。
药是社会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我们却对它们抱着矛盾的态度。在某些情况下,药可能变得有毒,但它们本来就是化学物,适用巴拉塞尔士原则:“在某种剂量下,它们会变得有毒。没有安全的药,只有安全的用药方法。”虽然大部分人都可以了解,为了自杀而服用过量药物会造成中毒甚至致命,但却还无法认知,在正常剂量下,药物也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这样的不良反应确实会发生,通常是病人向医师报告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医师再向相关单位通报。
药物的不良或毒性反应可以分成两类:A和B类。A类不良反应是因为药物的药理(疗效)效果引起,所以通常是可以预测的,并且和剂量有关系,通常是因为剂量过大而增大药理效果以致产生毒性反应;B类则是无法预料的特异体质反应。
药的本质就是会对身体造成影响的化学分子,这也是它们本来的目的。如果是人造合成的,那就是故意设计成这样子;如果是天然的,则可能是为了某种特殊目的而从植物中萃取出来。因此,它们是具有某种潜力的化学分子,通常会和体内某些特定受体发生作用,如果服用过量,一定会造成不良反应。
很多药在剂量过高时会造成不良反应,但有些药在某些人体内即使剂量正常,也会造成不良反应。这可能是因为某些病人的基因或其他因素而造成对这种药物的敏感度增加。也有些副作用在低疗效剂量下时并不明显,但在剂量提高后,就会变得很显著,偶尔会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在少数病人身上。
案例:乙醯对氨酚服药过量。
1966年,一名年轻男子被送进爱丁堡的一家医院。入院前7小时,他吞了大量乙醯对氨酚,他自己估计有150颗,同时喝下四分之一品脱伏特加。接下来的24小时,他的情况不错,但有点暴躁;第二天在医院里,他抱怨腹痛和反胃;第三天,他呼吸不正常(换气过度),并且出现黄疸;第四天,他的情况恶化,终于在入院80小时之后死亡。
经过解剖发现,他的肝及肾管严重受损,血中的乙醯对氨酚含量很高,一切都符合乙醯对氨酚剂量过高的症状。这名年轻男子死于肝受损,以及可能肾衰竭。虽然这名病人也曾服用其他药物,但乙醯对氨酚是他唯一服用过多剂量的药。
这个因为乙醯对氨酚服用过量造成致命肝受损的案例,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这是最早被发表的这类案例之一。乙醯对氨酚服用过量的案例,目前每年全世界都在数百件以上,甚至可能上千。
如果在1966年因为剂量过高而死亡的那名年轻男子活在今天,他可能可以生还下来,因为现在已经有这方面的解药。
不过,只要按照正确剂量服用,乙醯对氨酚是很安全的药。(记住!没有安全的药,只有安全的服药方式!)我们在这儿再度重申巴拉塞尔士原则:“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一种不是毒物,只要剂量正确,就可以把毒物变成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