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南京十三中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该校中学生阅读呈现越来越功利化、快餐化、随意化的倾向。一位专家指出:中国目前社会上尤其是学生的阅读,已经濒临生态失衡边境 。
(4月23日《金陵晚报》)
■读者快评
快餐化阅读也有营养
当代学生的“阅读生态”难道已濒临失衡吗?这个结论未免有点危言耸听。首先,为提高学习成绩而阅读非但没有错,恰恰表明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上走了“正道”。其次,快餐化、流行性读物的盛行并非“毒蛇猛兽”。它既适应了学业繁重的现状,又能够松弛紧张学习的“神经”,收到劳逸结合的功效。况且,快餐文化也是一种“文化”,不乏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学生接触此类书籍并没有坏处。再次,将“绿色阅读生态”定位于阅读《红楼梦》、《唐诗三百首》等名著,似乎有点以偏概全。阅读还是要提倡“破万卷书”、“知百家言”。更何况当代的阅读早已突破了“老框框”,阅读不再局限于纸张文字的阅读,还应包括电子阅读、视听阅读等。
郭其健
并非危言耸听
当下的学校教育,迫于来自社会、政府、家长和学校自身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大多数情况下,已经远离了人文情怀的关注,远离了文学阅读的熏陶和滋养。
很多有中高考升学率任务的学校,都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非学习用书,严禁带入校园,否则,一经发现立刻没收,还要通知家长。这种管理模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校园内除了允许出现《读者》等少数对学生作文有影响的报刊外,其他大部头的经典文学作品,根本没有容身之处。甚至有一些班主任,经常在课间和晚辅导时,特务一般在学生的课桌里检查是否有大“违禁”书籍。如此,学生要想阅读,就只能选择那种“口袋书”。
这种口袋书,大多以消闲性内容为主体,在给学生以感官刺激和文字刺激的同时,也容易传播一些不良思想。更重要的是,它把一种审美错觉传播给了学生,使学生在长期熏染下丧失了阅读经典作品的品位和兴趣。这显然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十分不利。刘祥
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之所以中学生出现这样的阅读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现在的学生课业越来越重,大量的作业和补课占据了他们相当多的时间,其次是传媒的发达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网络、电视等无处不在,让学生们躲都躲不开。要想让学生们重新跨入阅读的队伍,一是要让他的课业适当解放,留出一部分空余时间,更主要的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难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去读书,即使有一个阅读日也解决不了问题。
苏小妮
“阅读生态”就应该多样化
现在社会生活本身就是多样化,阅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也就不能仅限于“古典文学阅读”。杂志、网络小说之所以能为学生们认可,在于它们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符合他们的口味。古典文学的阅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无法吸引青年人,无法符合年轻潮流。既然把阅读称之为“阅读生态”,这就说明阅读要符合生态“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适应学生的口味,就能在学生中产生阅读兴趣,否则就只能被学生淘汰。所以,“阅读生态”既然是时代的潮流,对学生来说就是有益处的,而这种“阅读生态”的多样化,则会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崔崔
功利化破坏了“阅读生态”
如果说阅读功利化是使“阅读生态”遭破坏的罪魁祸首,那么仅靠呼吁就让“阅读生态”重获平衡恐怕只能算是幻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功利化已经因为应试教育以及一切唯分数论等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此时再来推广重读经典的活动,学生、老师、家长都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试想一下,一个除了正常上课还得补课,脑子里除了考试还有各种竞赛的学生,哪还有时间与精力再坐下来读经典。
学生真正被破坏的岂止是“阅读生态”,更重要的还是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如果不在根本上改变重考分轻素质的现状,就算加设“经典诵读”课也不能改变现状。曾经帅哥过
阅读莫如“悦读”
对中学生来说,无论阅读什么书籍,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时间和兴趣。从时间上看,中学生是名副其实的“负翁”,他们整天都在教科书的重压下高度紧张地生活,很少有属于自己支配的空隙;而兴趣又是因人而异,即便一部分学生有阅读爱好,由于从小就对传统文化缺乏系统的接触和了解,再加上受社会上娱乐至上的风习濡染,偏爱浪漫、感性、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新潮书籍、时尚杂志,也就不足为奇。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学生更需要扩展知识面,需要博览群书。如何培养他们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首先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既要让学生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又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扩大他们的阅读面,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在“悦读”中吸取营养。如果是为读书而读书,要求他们必须读什么,不能读什么,就会将阅读变成一种负担,不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梅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