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叫‘A.O.史密斯’,我来个‘A.C.史密斯’。”“你产品牌子叫‘尚德’,我公司名字叫尚德总不犯错吧”……昨天下午,江苏省外资企业商标保护座谈会上,部分外资企业代表对种种商标侵权行为深恶痛绝。而一些造假者通过分散经营等手段,降低违法成本的行为,更是让打假企业头疼不已。
原来,造假人员钻了法律的空子。“根据有关规定,对商标侵权案件,销售金额必须达到5万元以上才能刑事立案。”来自昆山一家企业的袁鹏志说,现在很多造假窝点都是分散控制经营、现金交易、不设台账,一旦查到,现场货值不足5万元,就只能对其进行行政处罚。而且不同的窝点查下来往往都是一个当事人,“且这些造假人员很多为外地人,也没有固定财产,行政处罚也就无从落实。”
对于企业遭遇的尴尬,江苏省工商局副局长贺寿天表示,省工商部门将采取区域联动、部门联动的方式加大商标侵权的打击力度。
通讯员 方方 见习记者 陶维洲 快报记者 郑春平
制假“游击队”
外企也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