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纵论
来看两条有趣的新闻:河南省组织2000多名党员领导干部听取了河南省交通厅原厅长张昆桐等人的忏悔发言。(4月18日《河南商报》)石家庄市纪委、监察局联合下发通知,领导干部本人及近亲属的婚丧喜庆事宜要“双报告”,以防止领导干部利用丧喜庆事宜敛财。
(4月19日《燕赵都市报》)
听贪官的忏悔发言、领导干部及其近亲属办婚丧喜庆事宜“双报告”,乃至诸如“请领导干部贤内助帮助反腐”等举措,能不能真正起到反腐的作用?答案其实我们都知道———那些落马的贪官哪一个在位时不是大谈廉洁奉公?“前贪”的忏悔他们更是不知听了多少遍。至于婚丧喜庆事宜“双报告”和“贤内助反腐”,你又什么时候见过贪官是因为婚丧喜庆事宜和贤内助的举报落马的?那些所谓的反腐新举措,其实是不折不扣的反腐花招,是另一种形式的“形象工程”。相比于那些劳民伤财的楼堂馆所,这种政治上无限正确的反腐形象工程其实更具有迷惑性———它营造了一种反腐的“制度幻觉”,让老百姓相信:相关部门在反腐上是殚精竭虑的,是想尽了办法的,腐败现象的层出不穷,并非反腐部门的努力不够,而是“敌人实在太狡猾”。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反腐花招“制度幻觉”的危害性在于,它让相关部门轻易满足于这样的监督形象工程,而没有动力去完善制度上的监督体系(比如如何化解一把手专权的怪圈、如何尽快推行官员个人财产报告制度、如何推动新闻媒体和普通百姓监督渠道的畅通)。现实是,当各地屡屡推出反腐花招的时候,被公认为反腐“阳光法案”的官员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却在舆论的一再呼吁下始终“难产”。
当一把手的权力不再信马由缰,当相关部门热衷于推动官员个人财产申报立法、推动体制外监督渠道的畅通,而不是三天两头退出婚丧喜庆事宜“双报告”和“贤内助反腐”之类的怪招,我们才可以说,反腐真正踏上了制度化轨道。(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