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封面专栏/封面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扎堆的祭拜 触目惊心的荒诞
· 香港城大为何只看“裸考”成绩
· 动车组会不会逼火车票“涨价”
· 鼓励投诉公务员关键在执行
· 要想象的公平还是可控的公平?
· 当小贩遭遇“全国卫生城市评比”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4 月 1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扎堆的祭拜 触目惊心的荒诞
胡明德
  河南新郑今年4月19日将举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拜祖大典总导演称,这次拜祖大典,完全按照皇家礼仪,以后将不会改变,要把拜祖打造成中国第一大典。

  (4月14日《河南商报》)

  不少黄口小儿都能侃侃而谈“我是炎黄子孙”,可是,当祭拜黄帝的大典将要隆重举行,而且要打造成中国第一大典时,本人不仅没有丝毫肃然起敬、立正仰视的反应,反而觉得在“黄帝”接受万民顶礼膜拜的背后,一种悄然的“造神运动”和“历史搭台、形象唱戏”的荒诞开始蔓延。

  如果有兴趣把新郑黄帝拜祖的来龙去脉看一遍,会发现里面有种浮躁的焦虑汹涌澎湃:寻根问祖是华夏民族传统,但黄帝故里却没人来祭拜;黄帝生于斯长于斯,但有关黄帝的活动却完全被陕西的黄帝陵抢了风头。如果把这些焦虑用人类文化和社会学的显微镜分析一下,会大有收获:黄帝突然有了强烈的地域归属色彩,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可拜;恢宏繁缛的礼仪开始在国人心中矗立起一个“神仙”,而不是一个祖先;推动“黄帝牌”大出风头的背后,更多是一种“挂饵钓鱼”和“借鸡下蛋”式的经济冲动,以及显而易见追求知名度、形象的政绩表演。而这已经和普通百姓相距甚远。

  如果是仅仅一例倒也罢了,然而此起彼伏的现实却分明打出一行字:祭拜历史人物已成燎原之势。黄帝不仅有出生地、工作战斗地、埋葬地等名目繁多的祭拜,甚至和黄帝齐名的炎帝,仅仅他的故里究竟何处就发生了陕西宝鸡、湖北随州、山西高平等争议。三地自然都旁征博引、论据充分、各不相让,于是就出现了中国祭拜史上瞠目结舌的一幕———三地各自为阵大打“炎帝故里”牌,这背后显然不是单纯的学术之争,而是名分之争、文化资源之争、经济利益之争、政绩资本之争,当然,还是和普通百姓没太多直接的关系。

  再推而广之,从各地对历史人物的祭拜中读到的,就不仅是焦虑,更多是饥不择食般的荒诞。

  起初的祭拜还多少有些原则,比如祭拜黄帝、炎帝、伏羲氏,还有老子、孔子、屈原、岳飞;起初的祭拜还多少有些浓重的文化气息、学术气息。渐渐的,原则开始丧失,不管臧否不论德行,有奶便是娘,只要是个名人,统统可以拿来拉大旗作虎皮。于是,武则天的出生地被找到了,刘邦的老婆吕后的渊源查到了,伍子胥和端午节结了姻缘,甚至还有的地方把潘金莲也挖出来了———无疑,这些人都成了当地大打文化牌的“创新”。大家都看出来了,所谓“祭拜古人”往往是个引人注目的噱头,根本目的无非是借着眼球效应来招点商引点资拉动点GDP,顺便让地方官露露脸扬扬名,当然最后是要给上面交上一份比较中看的政绩答卷。

  四大美女的扬名地,四大才子的风流地,忠臣的流放地,奸臣的撒野地,太监的养老地,盗匪的出没地……哪个地方没有名人的影子?几十年前人们笃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面对“历史名人”背后的诸多利益,“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名人”相信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只要按照这个意思锲而不舍地挖下去,保证有一天能挖出惊世之“名人渊源”,然后就可以借此大做文章了。只是,纳税人白花花的银子可能要打水漂了,历史观和道德观可能要出现紊乱了———有朝一日,潘金莲成道德楷模伍子胥成饮食鼻祖了,我们还算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吗?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