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把目光越来越明显地转移到QFII身上的时候,QFII本身也进入“因变而变”的新境地。在2006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可以越来越明显地发现,QFII的投资开始出现新的特点。这种新思维的出现,或许能够给3000点以上的投资者一些启示。
坚决进入低估值行业
如要谈论挖掘“估值洼地”,QFII可能是最坚决的。统计发现,QFII在最新一季中(截至去年年末)的集中度有所提高的行业锐减到4个。它们分别是:以为煤炭股为主的采掘业、机械行业、建筑业以及公用事业。这其中,机械行业和建筑业是连续两季度,而公用事业和采掘业则是新挖掘的。
与此同时,在诸如纺织、造纸等行业上,QFII改变了过去一路增持的局面,开始出现减持迹象。另外,总体资产配置上,以钢铁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业,机械行业,交通运输行业三个行业仍旧是QFII主要配置的行业。
投资范围拓宽到ST股
但同时,QFII机构的选股视野也进一步拓宽到更多更便宜的品种。其中,甚至包括ST品种,当季,法国巴黎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均在ST金帝中保留了较大仓位,这种青睐重组股的思维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在金融地产行业,QFII也表现出较内地机构更令人惊讶的“进取”意识。当期末,有三家QFII在深发展中的大股东中露面。其中,摩根大通已成为深发展的第一大流通股股东,花旗和大摩紧随其后。与此同时,中国银行等一线银行则成QFII抛售的对象。
在地产股方面也出现类似迹象。瑞士银行减持了行业龙头股万科A,德意志银行和摩根大通则开始增持天房发展与空港股份。
显然,面对市场里越来越高的估值,部分QFII机构也宁愿选择这个市场中低价的“乌鸡”,而不是坚守“凤凰”。
逆向操作思维明显
回顾过去连续5季的定期报告可发现, QFII具有明显的逆向操作思维。去年4季度QFII集中度提高的行业由上一季度的8个降到4个。其中,与消费相关的4大主流行业———金融、地产、零售、食品饮料全线下降。而那个季度A股涨幅是5年以来最大的。
与此同时,QFII的相对持股数量也有所下降。尽管当期,QFII的重仓股市值由240亿提升到244亿。但是,相比同期56%的市场涨幅,只能说是“明升暗降”。快报记者 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