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儿带女,来南京谋生,4岁孩子不会数数,3岁孩子天天围着锅炉转……
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和安全问题着实令人担忧。
4月12日,一名随父母来南京的3岁女童跌进大汤锅,全身90%烫伤,不治身亡。她哭着说完最后一句话:妈妈,我想睡觉了……
这样的悲剧并不鲜见,此前快报就有多篇关注外来工子女生存状况的报道。“主角”同样是民工子女———昨天,记者在街头巷尾,又捕捉到了一组让人辛酸的镜头。
小萍,4岁;不会数数
把“唐诗”撕成一片一片的
“1、2、3、7、8……”4岁的小萍坐在凳子上数数。
也许妈妈太忙了,女儿头发散了,妈妈也没时间给她打理。
“错了,错了。”妈妈夏莲话音未落,“啪”地一巴掌,打在了女儿稚嫩的小脸蛋上。“1、2、3、4、5、6、7、8、9……”她已经教女儿无数遍了,女儿就是记不得。
“不教了,不教了。”夏莲拍拍屁股,张罗生意去了。小萍怯生生地看了看记者,随后独自跑到马路上去玩。
夏莲是江西人,女儿刚满月时,她就带着女儿,与丈夫一起来到了南京,落脚在赛虹桥农贸市场出口处,做起了金银加工生意。
一个五六平方米的小房子,既是他们的门面,又是一家人吃喝拉撒的地方。尽管简陋,一个月也要750元租金。出来谋生不容易,她足足4年没有回老家了。夏莲告诉记者,回一趟老家,即使坐硬座,来回路费就要两三百,此外还要给长辈买礼物、送慰问金,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每年年底,她都与丈夫商量要不要回老家,最终总是未能成行,为了省下这笔钱,他们决定留在举目无亲的南京。
平时,夫妻俩一起做生意,女儿小萍就在店铺里玩。不过,小家伙总是耐不住寂寞,大人一不留心,她就跑到马路上了,“有好几次,差点被摩托车撞上了,吓得我一身冷汗。” 夏莲提起这些事,显得心有余悸。不过,危险时刻存在着,农贸市场三轮车特别多,女儿动辄就爬上去玩,有一次摔了下来,跌得头破血流,当时她自己哭着说:“下次不爬了。”不过,仅过了一天,她又爬了上去。身为母亲,夏莲十分担心,但是她又很无奈,“我总不能生意不做,天天把孩子拴在裤腰带上呀!”
夏莲曾经想过,把女儿送进幼儿园,这样她能安心做生意,女儿又有人照顾,还能享受教育。她认为,女儿确实要有一个专业的老师来教。因为女儿长到4岁,不仅不会数数,连一首唐诗都不会背诵。丈夫曾经买回来一本唐诗,女儿一点不感兴趣,她把唐诗撕成一片一片的。
“一般的幼儿园,就要四五百元一个月!”问了一下幼儿园的学费,夫妻俩还是打了退堂鼓。夏莲说,这笔钱他们实在舍不得掏,就算掏得起,她宁愿拿出来给孩子买点吃的穿的。她和丈夫商量了,再拖一拖,等女儿长大了,就送到江西老家,让她在农村上学。
小伟,3岁
成天围着炉子玩耍
天刚蒙蒙亮,陈德新看看身边熟睡的三岁儿子小伟,掖好被子,便和丈夫起身开店做生意了。
陈德新一家是安徽和县人,她和丈夫来南京打工有十来年了。6年前,小两口决定租下夫子庙教敷营一间小门面开烧饼店,“自己做生意嘛,好坏都算自己的,人也自由些。”店面后一间20多平米的小屋里,加上请来帮忙的丈夫的妹妹和妹夫,一家有五口人,上下阁楼居住着,陈设很简单。
通常生炉子、烧水、和面做烧饼、炸油条,是陈德新一家4点起床后惯例要做的事。开烧饼店要起早贪黑,从早上4点一直干到上午11点,中午小歇一会,下午3点到7点还得继续,店里全都是热烘烘的炉子。老家没人能照顾儿子,小伟出生40天后就跟着父母出来打拼了,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通常我们四点起床,他都不会被我们吵醒的,照睡不误。9点醒了,就哇哇地大叫我们,我们再到里屋去给他穿衣服,穿鞋。”
早上大人们干活,小伟就围着炉子自娱自乐,从里面转到外面,一不留神就跑到街上。陈德新一边做生意,一边还得留意着儿子,“别跑远啦,有车子呀。”小伟好像没听见似的,越跑越远,陈德新赶紧追出门去,也没辙,一把抱起来,哄他玩一会。
小家伙调皮地在炉子之间穿来穿去,“都是高温的炉子,一旦烫着就不得了。”孩子爸爸小王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刚懂事,我就抓着他的小手小心摸了摸炉子,他觉得热一下就缩了回来,我就告诉他‘这个烫啊,不要靠近啊。’这个办法还挺灵的,他一般都不靠近炉子。我们也会仔细盯着他。”
陈德新说,做生意就是这样,没有休息日,一天忙到晚。“我们四个人就是谁有空,谁带孩子。他下午能睡上一大觉,晚上收工了我们也累得不行了,哪还有劲陪他玩,更别说教他认字认图画了。陈德新打算着,等孩子大点了,在附近找个便宜点的幼儿园,送孩子去读书。
源源,6岁;玩具、衣服都是别人给的
秦淮区的新姚家巷,从安徽来宁做生意的小李开了一家卖干货的铺子,小李有三个女儿,大女儿7岁,二女儿6岁,小女儿才4岁,全家五口挤在店后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里。
小李说,家里的母亲眼睛不好,再加上老家门前就有水塘,所以放在老家更不放心,孩子又小,干脆把她们带在身边照顾了。从1999年开始,小李和妻子开店做生意,这些年三个孩子都是他们带着的,因为平时看店忙,孩子们只好自己玩,为此二女儿源源还走失过,“那年她自己跑到夫子庙去玩了,我们怎么找也找不到,急得要命,还好是民警把她给送了回来。”店里没人看时,7岁的大女儿也学会了帮父母看店了,从小就能帮忙干干活。
孩子长期在家,他们也教不了孩子什么知识,小李想想自己只上过几年学,看报纸还凑合,妻子也不过初中文化,全都吃了没文化的苦,心里想着还是要早些把女儿送进幼儿园。
去年大女儿和小女儿总算送进白下路的一家幼儿园,“早就想送孩子去幼儿园了,可就是没有钱,在附近找了半天才找到这家幼儿园收费便宜点,一月大概180元,里面基本上都是外地的孩子,还勉强能负担得起。”上了幼儿园后,大女儿和二女儿才开始学认字,学数数,6岁的二女儿源源开心地说:“我现在已经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就是写得难看了点,老师还教我说了普通话,我还学了唱歌跳舞呢。”为此小李心里也挺高兴的,“还是到幼儿园能学到东西。”
可是女儿上了幼儿园,开销就大了,妻子小何只得省着花钱。“现在玩具都很贵,我们也买不起,附近有人家是一个孩子的,长大后玩具不要了就给我,什么娃娃啊,我拿给她们玩。”而三个女儿的衣服也大多是周围的居民给的,“她们都穿旧的,直到过年才有一两件新衣服。”为了省钱,源源前两天脚不小心被烫伤了,小何带着她去医院看了一次之后,就在家里凑合着给孩子包扎,“换一次药就得好几十,真是生不起病,要是小病就买药应付一下,抗过去就好,没办法再到医院去看。”源源偷偷地告诉记者,她最想去动物园玩,可是到现在也没去过。小何为此觉得有些对不住孩子,“是想带她们去的,可是一问票价,也挺贵的,争取最近能带她们去一回。”
18个孩子,14个没上幼儿园
小萍、小伟、源源等孩子的生活处境并非个案。记者调查了一下,赛虹桥农贸市场一共有60多个摊位,像小萍一般大的孩子,就有18个。其中只有4个孩子被就近送进了“春蕾幼儿园”,其他孩子和小萍一样,天天呆在父母身边,过着一种别样生活。
小英的爸爸妈妈在农贸市场卖鱼,小英天天与鱼虾打交道,别人连一条鱼都抓不住,5岁的她抓滑溜溜的泥鳅,一逮就是一个正着。
甜甜总爱羡慕别人。有一次,她到爱达花园玩,看到别的孩子玩滑轮车,她盯着看得入神,追着别的孩子,跑出去很远。幼小的她,学会了察言观色,总在妈妈心情好时,问:“你能不能也给我买一个小滑轮,你能不能也给我买一个自行车?”
5岁的豆豆,每天像小闹钟一样,凌晨5点就会起床。爸爸妈妈一大早就摆摊卖早点了,必须把床铺揭掉,他不得不早起。此外,他睡得也晚,每天晚上10点钟等家人铺床后,才入睡。也许睡眠不足,他个子不高,给人一种“长僵”了的感觉。
丁丁的妈妈告诉记者,爷爷死了,奶奶年纪大了,还有腰椎劳损等毛病,她和丈夫都舍不得把丁丁一个人丢在老家,托付给奶奶带。然而,带在他们身边,无形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他们一方面要赚钱谋生,另一方面因为赚钱不多,又舍不得把孩子送进幼儿园。
“好的幼儿园我们送不起,人家也未必肯收我们的孩子,差的幼儿园不如不上。”还有一名小朋友的妈妈告诉记者,菜场内有一个小朋友,曾经被家人送到一个比较差的幼儿园内,结果孩子啥也没有学到,如今上了小学也跟不上,考试总不及格,老师动不动就喊家长。这名家长最后实在无奈,干脆把孩子又送回老家上学去了,他们认为:“孩子太笨,比不上南京孩子。”
记者做了一个调查,赛虹桥附近一个月收费200元,被称之为“一般性的幼儿园”,里面收的孩子,80%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赛虹桥东侧应天花园内一个南京市优质幼儿园内,80%都是南京人的孩子,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只占到20%。该园园长告诉记者,幼儿园不属义务教育范畴,不管南京本地人还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门槛都一样高,收费的标准都是一样的,不会厚此薄彼。不过,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还是舍不得每月360元的花费,没有把孩子送来。
快报记者 钟晓敏 赵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