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北师大日前提交一套最新的医改方案,该方案主张:患者不需要向医疗机构直接付钱,而是向政府购买医疗保险,政府再依据参保人数购买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只能靠固定医保收入生存。
(4月16日《中国经营报》)
在6套新医改方案已成为关注焦点时,第7套医改方案的横空出世确乎蹊跷。诚如专家所言:“第7套方案的突然出现,其背景耐人寻味。”究竟是什么背景让有关部门心急火燎呢?原因很简单———“前6家独立机构中,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麦肯锡的具体思路还不明朗。另外3家思路大同小异。所以,有关部门想稀释过于扎堆的医改思路。”
原来如此!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由此联系到不少论者建议“6套医改方案及时公之于众”、呼吁“公众对六套医改方案应有知情权”……遗憾的是,这些呼声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注意。如果有关部门当初把新方案公之于众,势必有利于新方案的完善;如果当初有关部门的选择面能再宽泛些,也许就会避免出现医改方案扎堆的尴尬了。
开门立法、阳光立法,这是一个趋势。其实与制定法律相比,事涉全民性的国家级方案也需要开门和阳光。以医改方案为例,这一方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方案是否公正、是否公平、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国人的福祉。这就需要制定方案时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要大范围内深入讨论,要从尽可能不同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有关部门当初委托6个平行机构制定医改方案,其良苦用心值得体味,然而3家机构拿出的3套方案竟然几乎雷同,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当初的选择面是不是失之于狭窄?
其实第7套医改方案“无甚高论”,比如“购买医疗服务”、“引进市场化”等等。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李连达就表示,医改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是国立、公立医院保持公益性,费用由国家承担,而私立医院可以推向市场商业化。可见,如果当初有关部门足够集思广益的话,何劳北京师范大学制定第7套方案呢?第7套医改方案见证了有关部门手忙脚乱的窘态,它倒逼公示新医改方案的必要性,是公共决策很好的一面镜子。
(石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