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中国的新革命
· 刘德华传
· 自由的代价
· 破译宋美龄长寿密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4 月 1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中国的新革命
  本书描述了中关村1980年到2006年的历史进程。作者花费了三年的时间,采访了三百多个人物。有在中关村捞得身家亿万的企业家、世界500强的超级大鳄,也有出师未捷的悲剧英雄。所有的那些雄心、野心、权谋、商战、虚与委蛇和彻底疯狂,伴随着云谲波诡的政治风云,在中国的大地上起起落落。

  中关村的一个怪胎

  中关村从来是个惹是生非之地,但是像1993年这样闹得举国震惊,还真不多见。根据保存至今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年从春到夏,中关村手忙脚乱、中南海大发雷霆、公安部紧急出动、不少高官和新闻记者锒铛入狱、20万个满怀发财之梦的投资者成了一场骗局的牺牲者,不免痛心疾首,这一切都是源自一个39岁名叫沈太福的人。此人后来企图化名逃脱,却被跟踪在后的警察抓将回来,经过一番审判之后被处决了。

  沈太福是个东北人,1989年春天来到中关村,在这里注册了他的公司———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到处吹嘘他的平淡的过去,夸大自己的成功。他原是长春市政府里的一个技术员,但他的专长并不在技术,而是串通一大帮人来造就声势浩大的局面。1992年5月,他宣称掌握了“新一代节能电机”的技术,其节能效果可达70%,同时悄悄贿赂几个政府官员来为他铺路。于是这一技术很快“获得国家级鉴定”,被媒体说得神乎其神,人人惊讶。

  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就这样拉开序幕。他把“长城机电”的名字广告天下,又说自己的技术拥有无限前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就是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资金。有些记者拿了他的好处,还为他编出一个蛊惑人心的口号:“齐创长城锦绣未来,共享科技丰硕成果”。他告诉那些满怀期待的听众,只要在他的公司里投入最低限额5000元的资金,就可以获得每年24%的回报。这比当时国债同期利率高出一倍多。

  在一个正常清醒的社会中,大部分人都不会相信这种投资神话。但是在当时整个国家的激进气氛和沈太福的相当老练的计划面前,人们全都信以为真。他去讨好国家科委的那些官员,很快搞定了一位名叫李效时的副主任。后者准许他以“技术合作”之名大肆募集资金。

  他在海南小试牛刀,20天获得2000万元;接着转战自己的老家长春,又获得4200万。全国各地超过20家报刊把沈太福刊登在要闻版上,当做英雄。在如此巨大的鼓动之下,“沈家军”势如破竹,到1993年2月,在北京签订了18028份“技术开发合同”,与此同时还席卷16个大城市,至少20万人投资其中。没人知道,这公司的注册资本当时只有260万元,而他们交给这个人的钱已经超过83374万元。

  1993年2月,他达到了辉煌的顶点,然而他已经到了悬崖边缘。政府和银行在经历了最初的无所适从之后,很快醒悟过来,紧锣密鼓地展开第一轮阻击。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文件,指出长城公司所谓技术开发,“实际上是变相发行债券,且发债额大大超过其自有资金净值,担保形同虚设”。

  沈太福已利令智昏,错误估计形势,以为有了国家科委的文件和李效时这棵大树,就可以不把银行放在眼里。3月18日,他将一纸诉状呈递最高人民法院,指控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法定代表人李贵鲜,下发一个“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行政决定,破坏了他的正常经营,进而要求最高法院裁定银行“文件无效”,判决银行“赔偿由此行政文件造成我公司的经济损失1亿元人民币”。

  看来这个人不是太狂妄,就是太无知,他竟以为只要破罐破摔,闹得全世界都知道,就会让政府投鼠忌器。殊不知这是火上浇油,让那些本来还在犹豫不决的人一下子全都拿定主意,必欲除之而后快。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