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四大科学家的联名信
· 冰封400天
· 证词对贾斌斌不利
· 心脏、骨骼和胸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4 月 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四大科学家的联名信
  纪实文学

  本书描述了中关村1980年到2006年的历史进程。作者花费了三年的时间,采访了三百多个人物。有在中关村捞得身家亿万的企业家、世界500强的超级大鳄,也有出师未捷的悲剧英雄。所有的那些雄心、野心、权谋、商战、虚与委蛇和彻底疯狂,伴随着云谲波诡的政治风云,在中国的大地上起起落落。

  凌志军 著     新华出版社友情推荐

  四大科学家的联名信

  80年代中期的中国,以勾画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为要旨,弄出一个激动人心的未来世界。事实上,中南海也正是在这时试图有所作为。1985年3月他们再次把专家们召集起来,想要拿出一个办法,对付席卷全球的高科技浪潮。

  对于这一段历史来说,值得回味的是,就在“电子一条街”上散兵游勇横冲直撞的时候,这一边,一大堆拥有权力和威望的政府官员和技术专家却在坐而论道。根据李鸣生在《中国863》(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一书中的记载,一派主张“不必着急”,一派主张“只争朝夕”:

  一种意见认为,国外搞高科技就让他们搞去,我们中国现在没有钱,先搞短期见效的项目,等以后赚了钱,再搞高科技。现在大可不必着急,等国外搞出来之后,我们再利用他们的成果就是了。

  一种意见认为,现在全世界都在搞高科技,中国对此必须引起的足够的重视。如果别人搞我们不搞,那就只有永远落后于人,永远受制于人。到了21世纪恐怕就很难再有立足之地了。

  支持后一种意见的人占了上风。根据《中国863》一书,这对两个月后中央政府召开的“国防科技计划会议”产生了影响。陈芳允也在当场,他是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的专职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无线电子学家和卫星测控专家。

  今天的学者专家早已融入大社会,演讲,获奖,当评委,找项目,挣外快,帮助股票市场房地产商寻找理论根据,可那时候他们是一群完全不同的人。他们整天蜗居斗室,满脑子国家命运,动不动就上书中南海,而且十有八九都能得到回音,所以陈芳允的想法不能算作别出心裁。他很快得到另外三人的支持。他们都是科学家,都在中国科学院任职,都住在中关村。有王大珩,他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一身兼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双重院士。有杨嘉墀,这位航天专家同时拥有一连串头衔: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空间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联合会执行局副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在人造卫星的设计领域拥有无上的权威。有王淦昌,他是我们国家核物理学界的泰斗,也是中国原子弹研制计划中的领军人物。他的学生中有很多成名人物,其中一位是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李政道。

  就在白颐路掀起第一次技术浪潮时,这4个在科学界拥有非凡地位的人联起手来,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

  与其说是“信”,不如说是“上书”。他们在1986年3月3日投出去。两天后便到达邓小平手上。那时候这个城市还没有“特快专递”,即使有,一封普通中国人的信函也不可能直接送进党中央领导中枢。它能如此快捷,原来有个奥妙:邓家的一个女婿也在科学院任职。此人原本热心国事、乐善好施,碰巧又是王大珩的副手,所以义不容辞地代为传信。

  不管怎样,“四大科学家”的目的达到了。结果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期望。邓小平认真阅读他们的建议,当即在空白处写下一句话:“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出决断,不可拖延。”

  这话简明干脆,不留余地,令人感到一场大战役之前的紧张气氛。它促使中南海加速旋转起来。一群官员和一群专家紧锣密鼓。1986年从春到夏的5个月里,国务院忙着开了7个会,至少200个专家出席了这些会议。最终引出那个著名的国家计划———“八六三计划”。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