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2006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举行,“台球神童”丁俊晖和刘翔、张怡宁等获得了年度十大体坛风云人物奖。
因为丁俊晖,中国台球升温的势头让人吃惊。据统计,通过电视观看斯诺克比赛的中国球迷已经达到了5000万人,超过了观看NBA的4500万人和英超比赛的3500万人。同样因为丁俊晖,他现在已经成了商家们赖以“保命”的救心丸,一句话就是———丁俊晖在,商业价值在,丁俊晖走,钞票跟着走。
很多人都说这个世界缺了谁都能依然运转。但这句话对中国台球市场并不适合,起码现在就是如此。
丁俊晖就是“救命丸”
时间回到3月29日,当天下午,北京大学生体育馆门口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喧闹,之前要上千元才能买到的一张斯诺克中国公开赛球票,在黄牛手里已经变成了500元两张,只要有人上前询问,他们还会好脾气地拉着你“商量商量”。因为丁俊晖在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中提前出局了。
其实从中国公开赛的历史来看,今年的赞助商已经比往年积极了许多。根据北京当地媒体透露,2006年的中国公开赛直到开赛前一个月依然遍寻赞助商无方,最后还是常年经营台球事业的星牌拉了一把,总算让这一赛事体面开张。其实仔细算一笔明白账的话,去年星牌投入的几百万对中国公开赛来讲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场地、酒店、奖金、安保、审批费、运动员食宿费用等方面就要投入几百万,而其中大腕们的出场费更是让大多数国内商家望而却步。毕竟他们要承担着部分商业风险———因为极有可能有些职业道德不佳的球手抱着拿了出场费就走人的心态而来。他们的想法到底怎样,就跟奥沙利文的球一样,谁都猜不透。
或许正是这种局面使然,自然而然的,丁俊晖的球技和他拔尖的职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商家们赖以“保命”的救心丸。一句话就是———丁俊晖在,商业价值在,丁俊晖走,钞票跟着走。
女子赛事也要有小晖
其实,被丁俊晖效应“灼伤”的除了顶级的中国公开赛,也有不少其他赛事。远的例子已经太多,就说中国公开赛之前在合肥举行的斯诺克中国巡回赛,主办方直到赛事全部结束,依然未能寻找到一位冠名赞助商。其实这一赛事除了丁俊晖以及被禁赛的田鹏飞之外,全国排名前32的选手悉数到场,可谓是高手如云。但人家赞助商自始至终只问一句话———丁俊晖到底来不来?
这是一个丁俊晖效应最好的反面例子,目前很多厂商赞助台球赛事的前提就是丁俊晖的参赛保证,无独有偶的,传奇球房的老总周瑞新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早在今年年初,他们本来准备举办一个女子九球天后赛,赛事安排、接待、计划全都搞妥,甚至已经约好了陈纯甄和珍妮特·李等所有世界最顶级选手的档期。“我想稍微懂些台球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两位球手的市场价值,陈纯甄正好那段时间因为欠债问题被人关注,珍妮特·李向来神秘,更关键的是她俩在上海就从未有过碰面,如此火爆的对抗从一开始就被很多人看好,但我们给商家打电话的时候你知道他们问什么?‘有丁俊晖吗?没有?!’啪!就把电话挂了。这就是中国所有台球赛事遭遇的可怕窘境。”
老周的这番话现在听来有些冷幽默的意味,一个女子赛事竟然某些商家还“硬性要求”有丁俊晖的参与,这样的中国台球,除了“误读”,还能怎么注解?
看斯诺克多过看NBA
那么中国台球的市场潜力到底有多大?一些硬邦邦的数据应该足以说明一切问题。
2005年,当丁俊晖在中国公开赛决赛中击败亨德利时,大约有1.1亿人通过电视观看了比赛。这是2005年世界体坛观众最多的电视体育转播,甚至超过了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110米栏金牌时的电视观众人数。
而现在,通过电视观看斯诺克比赛的中国球迷已经达到了5000万人,超过了观看NBA的4500万人和英超比赛的3500万人。
以上数据来自《泰晤士报》。去年中国公开赛期间,作为英国最重量级的媒体,他们做了全程的跟踪报告,最终写了这样一份权威的中国台球市场调查。其实抛开这些冰冷的数字,中国台球市场的潜在力量在每个城市都得到了一种强有力的印证。在上海拥有15家传奇球房的总经理周瑞新告诉记者,每天,所有球房从傍晚7点直到凌晨1点,大多都处于满台的局面,而从下午3点开始,就已经有球迷陆陆续续前来打球。到了节假日,更是常会出现一台难求的局面。“只要有丁俊晖的比赛,直播结束后斯诺克球台肯定全满,我开球房5年多,这差不多已经成了一个定律了。”
老周的这句话无疑从一个台球从业者的专业角度解释了丁俊晖效应为何如此疯狂的原因。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个并没有虚假繁荣甚至群众基础扎实的项目,却因为一些商家的盲目猜测,被他们人为地变成了一个人的舞台。
20岁的丁俊晖的确是有些疲惫的,他只是一个职业运动员,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打好每一场球,他不可能依靠一己之力来完成拯救中国台球的伟大梦想。但偏偏现今刚刚起步的中国台球,就需要这样一个救世主的角色。如此两难的境地,在把整个台球市场推入可怕误区的同时,也让年轻的丁俊晖处于一个无所适从的状态。
特约记者 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