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中国的新革命
· 自由的代价
· 身体圣经
· 刘德华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4 月 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中国的新革命
  本书描述了中关村1980年到2006年的历史进程。作者花费了三年的时间,采访了三百多个人物。有在中关村捞得身家亿万的企业家、世界500强的超级大鳄,也有出师未捷的悲剧英雄。所有的那些雄心、野心、权谋、商战、虚与委蛇和彻底疯狂,伴随着云谲波诡的政治风云,在中国的大地上起起落落。

  王选与汉字印刷革命

  在真正的计算机时代到来之前,白颐路看上去就像茫茫夜色中的一盏航标灯,指引着航向。“电子一条街”的名声越来越响,这不仅是商业意义上的,也是技术意义上的。它正在掀起计算机时代的第一次新技术浪潮。

  生意人急切地渴望打开微机世界的大门,而科学家们已经在打造金钥匙。事情是由王选和竺廼刚开始的。前者是北京大学的教师,后者是计算所的研究员。两个研究小组在相距不足500米的地方分别展开,仅仅以时间来排列,我们可以确认,竺廼刚小组开始得更早些。

  竺廼刚出生于科学世家,其家族成员中有个竺可桢,是中国气象学科学的奠基人,因而名满天下。他本人则是中国第一代计算机科学家中的一个。当日竺廼刚小组由4人组成,其中一位便是日后因“联想汉卡”成名的倪光南。小组从一开始就把精力集中在文字输入的设备上。他们开始在新机器上建立自己的汉字世界。

  竺廼刚小组的最具开创性的想法,是利用了中文的同音字词的特性,组织起规模庞大的词组。比如你录入一个“中”字,它就显示出“中国”、“中央”、“中间”、“中部”……这一概念在后来被叫做“联想”,人人仿效,进而导致“汉字系统”的划时代的进步。今天已经不会有人对此感到惊讶,但在20年前,汉字输入的“联想功能”却让无数人又惊又喜。

  就在竺廼刚小组构造自己的汉字体系时,王选独立地开始自己的历程。王选的研究开始于1975年。那一年他38岁,却已整整10年没有工作。王选后来解释说,那是因为久病不愈。他供职的北京大学的确有些记录,证明他是出了名的“长期病号”。

  他1937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小有名气的书香门第,兄妹10个,王选是最小的一个。他自幼瘦弱,不怎么健康,在智力上没有表现出过人天赋,考试成绩也不算好。及至进入北京大学就读本科学位,他才在计算数学方面显示出超越常人之处。

  有些故事说,这个年轻人当时狂热地投入到计算机中,常常夜宿实验室。然而在接下来的16年里,他不仅一事无成,而且身心俱疲。有一段时间还“低烧不退,胸闷憋气,呼吸困难”,不得不离开岗位,抱病回乡,三年不愈,即使痊愈之后仍然反复无常。以至这个年轻人的心情坏到极点,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加入国家计算机汉字系统的研究计划,是王选个人历史的转折点。自从在“748计划”中领得“汉字排版”的研究课题后,这个人忽然不再抱病请假,而且还连续18年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他敏锐地发现照排技术的历史中预示着未来的机遇。王选在经过连续15个月的奔波搜索之后,决定直接研制“新一代”激光照排机。

  这个设想极其大胆。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完全没有任何经验和技术积累的情形下,直接进入“汉字激光照排时代”,听上去不可思议。它出自一个东倒西歪的抱病之躯,就更加让人怀疑。1976年8月,政府将研制计划交给北京大学,日后声誉鹊起、独步天下的王选小组,也就是在这时诞生。

  1985年夏天,王选的第一个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终于诞生。“我们将在10年之内看到激光照排技术取代活字印刷。”他宣称,“就像1000年前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一样。”

  就算王选没有自吹自擂,人们也会承认,这是划时代的。他和竺廼刚一样,都是计算机汉字世界历史上应当留下一笔的人物。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